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惊慌失措》南野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南野,生于浙江玉环,1982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诗集《时代幻象》,诗选集《在时间的前方》、《纯粹与宁静》,理论专著《影像的哲学——西方影视美学理论》、《新幻想主义论述》以及与梁晓明、刘翔合作主编的《中国先锋诗歌档案》等。另有大量优秀的诗歌、小说、诗理论、小说评论等发表在国内各大文艺报刊,作品被选人多种重要选本并译往国外。曾获2000年《上海文学》诗歌奖。
《惊慌失措》是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1.中篇小说《惊慌失措》2004年首发于《大家》杂志,该期刊物 编后 中对此写道: 南野的中篇《惊慌失措》,是一个典型的‘跨文体写作’文本。作品大量采用了小说式的叙述手段,但整体的构思基本是诗的、寓言的,并大量引入文论和现实内容。作者通过这个寓言式的文本,研究了当下中国诗坛(主要是‘先锋’诗坛)的困境,但无意停留在表层,而是从诗性中多种要素、创作发生学等多视觉研究之…… 然而小说的发表未能产生普遍的反响,包括国内先锋诗域。能够体会者仿佛在回避着什么,其余的读者则似乎未明就里,这包括对小说中所描述的事件,和我们生存所呈示的散漫状态。随后的 北大刊评 中有文提到这篇小说,斥之为歇斯底里之作。我承认小说的确是歇斯底里的表述,只是北大年轻的博士难以领会存在者(在小说中是诗人)之存在的绝望感与疯狂的表征。2.我1984年开始用心于诗歌写作,1988年又涉人诗理论,写小说则始于1994年7月。那个夏天我居住在长江边一座城市的某一大学宿舍区楼房里,没有课时上午就赖在床上看书或写诗。那段时间差不多每天上午都能听到不远处山坡上传来一只布谷鸟的叫声,那有质感的声音在沉静的郊区空气中传播着,像是可以看得见和能够用手去把握住的飞翔的物体。那个夏天我读了许多小说,其实在我一意写诗的年月中,我一直在阅读着各种书籍,从吉卜林、卡夫卡、博尔赫斯到帕斯捷尔纳克、大江健三郎等。我一直也想要写小说,这首先来自于阅读的快乐与震惊所给予的巨大引诱,其次是单纯的诗写作仍让我有一些不能满足的感觉。
江蒙在温热的春天阳光下,渐渐克制不住,就拥抱和吻了她。吻的时候她忽然仰面躺倒,嘴巴张开在笑,两个鼻孔因此朝上,让他看到其中很黑的鼻毛。他瞬间有些扫兴,可紧拥着她的身体感到十分柔软,富于弹性,便又沉没于那种热烘烘的激动中去,忘掉了方才所见。
接受了采访任务的江蒙当晚由K市乘火车去A城。他从报纸上得知漂流队昨日已漂至A城上游的一个城市,估摸了一下,他就直奔A城。
在火车上,他带了这一阶段的几份日报浏览了一遍,基本上已掌握漂流队在长江上游的漂流过程。翌日,到达A市,他打听了一下,果然漂流队下午就到。他赶到预定让漂流队住宿的宾馆登记了一个房间等着,没有到码头上去看迎接的仪式。他从报上知道,欢迎的仪式随着漂流队知名度的日益扩展,已越来越盛大。到傍晚时,漂流队被一长列各式各样的车子送至宾馆的门前,然后又是A市的市府领导来看望,陪同就餐。直至夜里十点,宾馆安静下来,江蒙才找到漂流队的头,一位队长,一位书记,都是五十来岁,基层干部模样。看样子他们并不下水漂流,只是在岸上指挥。江蒙先给他们敬烟,说吹捧话,掏出自己的记者证件让他们过目,又从他们那里了解到,这支漂流队共三十来人,真正下水漂流的队员十余人,其余是领导和后勤人员,还有几名武警保卫。江蒙便提出要跟船采访,因为他们已有一艘随队的生活船,多一个人关系不大。加上自漂流进入中游,险滩急流之处已经没有,戏剧性的惊险场面已难以再现,所以原先跟着采访的大队记者都已散去,只剩下三五位,这也让漂流队在每日抵达一地受欢迎的热闹之余,有一丝冷清寂寞。那位书记沉吟了一下,却道: 江蒙同志,你明天一早来了再说吧。
江蒙在船顶,又看了一会书,就到吃中饭的时刻,听到漂流队的书记在甲板上喊开饭,就爬起身来,从一个小楼梯下到甲板。那两位队员已比他早一步下去,大家拥挤着拿碗去舀饭与菜。菜是好大一盆红烧牛肉块,还有鱼块和青菜,看那份量尽够大伙吃的。江蒙尽管喜欢吃鱼,但尝了下,发现鱼没烧好,不如牛肉好吃,就舀了牛肉和一大碗饭。吃完后,他开始采访了。
所谓采访也不过就是找一个漂流队员聊谈,尽量地从他们嘴里掏出些与漂流有关的事来,特别是还没有被报纸上报道过的事,包括那些看来文化程度都不高的队员们的真实想法。江蒙计算着,照漂流队眼下的速度,从A市到K市需整十天,每天只需找一两个队员就可以聊遍。这时他已经只打算跟到K市,而不一直追踪到人海口了。 这已经足够。 他对自己说。。江蒙把十几个真正的队员排了号,以确定自己的访谈程序。他首先将两名女队员定为5号与6号,把她们放在当中谈。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排,他想我喜欢这样,这里有一种平衡的直觉让他感到快活。1号和2号就是上午在船顶上躺在他旁边皮筏里的那两个队员。他们显然是漂流队的主力,看得出在上游他们有很多经历,而且他们似乎总有愤愤不平的神态,面对江蒙总有张口欲言的样子。从他们开始会有趣的,江蒙想。他接着把已被新闻媒介公认为最重要的队员列为4号,这就是那个唯一漂过闻名于世的虎跳峡的英雄。在江蒙的观察中,他显得傲然,又有些忧心忡忡。他对江蒙有意拉开距离,却又看得出在等待江蒙首先采访他。他肯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可江蒙偏偏不。江蒙突然很想看看这样做的效果会如何,会激怒谁吗?江蒙有意把一个总是跟随在4号英雄身边的小个队员作为采访的3号,如此就更有意思了。
后来事实的发展,有一些符合江蒙的想象,但更多的并不迎合他的期待。一切其实都并不太有趣,江蒙在船上采访的十天从本质上讲是乏味的,它就像这支漂流队经过了冒险的。可以被渲染得惊心动魄的上游漂流之后进入的中游漂流,缓慢,过于柔和,呆滞,缺少变化。队员们在从一个城到另一个城的途中,都表现得百无聊赖。他们几乎都不肯到那唯一一只下到水里的皮筏上去划桨,即使轮到自己了,也很不情愿。由于江面越来越宽,河的流速越来越缓,划起桨来更费力了。但是,到接近一个城,还差一点就可看到排满欢迎人群的码头,队员们就抢着下筏去。4号这时每次总被书记安排在当电一个皮筏上,所以实际上其他队员争抢的仅是另外两个皮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