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金庸传》上官圣泓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上官圣泓
著名小说家、作家、诗人、历史学者,近十几年主要研究当代武侠小说,特别是以金庸、梁羽生、古龙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也曾以多个笔名发表过数百篇小说、散文和诗歌,荣获过长城文学奖。著有长篇小说《民国大军阀》。
上官圣泓是金庸的忠实粉丝,阅读过金庸先生的全部著作,并从事金庸武侠小说的研究,成为当代金庸武侠小说研究的权威专家。
金庸先生94岁生日的献礼作品!
新派武侠小说一代宗师的传奇人生!作者依据大量翔实可信的史料,增补了许多生活细节,写出了一个真实的金庸,一个传奇的文坛侠客,一个倍受争议香港巨子。
近40年来,新派武侠小说一代宗师金庸,其作品风靡全球华人世界。故有 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侠小说 的谚语。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依碧鸳 ,金庸用十四部作品将侠义小说带到从来没有的新高度:他在虚拟的江湖中思考历史、政治、人性。
金庸对武侠小说的革新曾被严家炎教授赞誉为 一场文学革命 ,曾引起广泛争议。我们且不论金庸的革新是否称得上为 文学革命 ,但论之为 武侠革命 应算贴切。作为新派武侠的领军人物,金庸博采众家之长,广纳各样文化。
——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
金庸小说的文字有一种速度感。老金从语言到立意基本没脱旧白话小说的俗套。
——著名作家王朔
金庸的武侠江湖
金庸热是当代中国文坛的一个奇特现象。作为一个综合现象,它既是文学性的,亦是超文学性的。这里所说的 金庸 ,不仅仅指金庸本人,还包括他的所有作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所有文化形式。
金庸热源自于20世纪中后期。对于金庸的作品,受欢迎的便是他的武侠小说。武侠小说所呈现出来的文学形式大多与古典传统存在密切的关系,就此引发了诸多古代文学学者的浓厚兴趣,但它同时也是现当代文学研究者们无法忽视的课题。于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论辩就此拉开了帷幕,并且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衍生出了更为深刻的涵义。
在文学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 金庸 、谈 金庸 、拍 金庸 、印 金庸 、收藏 金庸 ,甚至是骂金庸……金庸已经变成了一种符号,深入到了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看到金庸的人生经历,有人受到鼓舞,就此走上了小说创作或是影视创作的道路,并且在特定的领域里名利双收;读到金庸的武侠小说,有人得到了爱情的启示,从而迈开了追求幸福的第一步;即便是对金庸产生一定的怀疑,在骂金庸的同时也能获得一些意外的收获。
金庸热的出现绝非偶然,张五常曾发表过一篇名为《我也看金庸》的文章,文中指出金庸热得益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社会大环境。战后,很多地方满目疮痍,到处是废墟。人们在颓废的环境里不甘心颓废地活着,总想在来之不易的下一刻里找寻一些精神上的刺激。自那时起,金庸热就开始慢慢发酵了。
到了当今社会,时代的步伐带起了一阵阵强风,也催生出了一个个矛盾,生存的压力不断打压着人们奋斗的脚步。夜晚静下来的时候,人们便渴望有一种力量能够让精神释放和舒缓,于是,金庸的作品便成了众人的生活解语花和精神寄存站。
要谈论金庸,自然无法避开雅俗之辨。在文学领域,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原本便大相径庭。所谓雅俗之界,也并非难以逾越。一些卓越的通俗文学便可以打破所谓的界限,进而栖身阳春白雪的阵营,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便是一个典型。
当然,雅俗的评定也并非绝对,这其中犹如 品位 之类的主观因素太多,不见得 严肃 就是高雅的象征,而 插科打诨 就难进高雅之列。同样有制滥造的 巨著 占据着高雅文学的位置。
修订 工作历来艰辛,只看《红楼梦》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便可窥见一二。能够走上一条比肩创作的修订之路,需要莫大的勇气,而能够把旧作润色至雅俗共赏,并使其广为流传者,莫如金庸。
有的文学评论者目光高远,非高雅文章不得入眼,进而忽视了受众面积最广的大众文学,对其看法向来偏苛。进入20世纪之后,中国的文学研究愈发重视雅俗共赏,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现代文学的发展。雅俗共通,超越界限或可成为中国文学史论的发展方向。
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很多文人开始致力于走雅俗融合的道路,创作通俗作品的时候,总会多少为其增添一些 高雅 的色调;而在创作 高雅文学 的时候,又不遗余力地为其罩上一层大众文化的外衣。这些文学手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雅俗共荣的发展进程,但同时也显露出了生硬搭配,甚至不伦不类的缺点,若论水乳交融、转换自如,当无人能与金庸匹敌。在把雅文化灌输到通俗文学的过程中,金庸总能做到如春在花,如盐在水。就像他把易理毫无痕迹地化入降龙十八掌,不仅赋予了武功无尽的文化底蕴,还衬托出了郭靖的人物性格,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畅快。在金庸的众多武侠小说中,这类运用不胜枚举。金庸这种推雅入俗的努力和成功,为文学史的发展做出了推动性的贡献。同时也昭示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正在实现相应的 合流 。
严家炎对金庸的推崇程度比张五常更胜一筹,以至于他的狂热态度成为了业内诟病金庸的一大根源。推崇也好,批评也罢,金庸热的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只要社会尚存在生存压力,人心尚流动着侠义意识,爱情的力量尚可以改变命运,金庸热就一定不会消失。
有人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纸质 金庸 或许会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但是一些与科技结合、加入新鲜元素的 金庸 依旧会伴随着我们前进。从看金庸小说,到拍金庸的武侠小说,再到拍金庸音乐剧,引入金庸武侠游戏……金庸热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不一而足。如今,金庸热经久不衰,依然在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
集市上人群熙熙攘攘,叫卖声此起彼伏,呈现出一派祥和之景。突然,人群中传来了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瞬间就有人被撞倒在地,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子摔倒在道路中央,眼看孩子就要丧生在马蹄之下,这时候一位白衣侠士从天而降,抱起孩子迅速升到了空中……
相信这是很多人都曾遐想过的武侠场面。每个人都有一个武侠梦。这是一个新奇瑰丽的世界,里面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准则与现实都大不相同。世人皆有猎奇心理,于是都想迫不及待地体验武侠生活,因为现实中没有途径,文字倒成为了一个良好的寄托媒介。
每个人都会编织自己的武侠梦,但是那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只能在自己的脑海中散发绚丽的光芒,即便能够将它编织成语言文字呈现于现实世界,它的绚丽程度在不同语言的陈述中也是存在一定差别的。这就像武侠世界中的江湖人物,每位江湖豪杰都有一身武功,但总会存在高低之分。又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风格,所呈现出来的武侠梦就会自然而然地分出一定的派系,这似乎能够看作为江湖武林的各大门派了。
有人疲于编织自己的武侠梦,就把武侠情节寄托在了他人已经编织好的世界中。于是,武侠小说出现了。那个绚丽多姿的武侠世界终于来到了现实社会,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不同武侠小说所呈现出来的世界自然风格迥异,哪一个 世界 更受人欢迎,编织者就会备受推崇。渐渐地,现实社会中也构建出了一个别样的武侠世界,这里活跃着一些武侠梦的编织大师,他们依靠自己的架构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争夺着 武林盟主 的地位。
1954年1月20日,一部《龙虎斗京华》在香港横空出世,顿时震惊了现实世界中的 寻梦人 。这里的江湖可真精彩!一时间,《龙虎斗京华》的作者梁羽生便成为了海外家喻户晓的武侠祖师。
一年之后,一部名为《书剑恩仇录》的武侠小说继《龙虎斗京华》之后出现在了世人面前,一月过去了,《书剑恩仇录》的名头竟然传至了东南亚各国。一位名叫 金庸 的作者就此进入了武侠迷们的视野。这部小说似乎开启了一方新的天地,给人们带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武林,原来江湖还可以如此复杂真实!
《书剑恩仇录》的出现只是金庸 不得已而为之 的结果,未曾想却打开了一扇更加精彩的武侠之门。此后,金庸的江湖便风起云涌起来,武侠小说的精彩纷呈成为了金庸手中的那支钢笔。
金庸在这编织武侠梦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快,武侠迷们也随着他的脚步渐入佳境,不知不觉, 金庸 已经成为了 金大侠 ,也不知从何时起,谈到武侠,人们就会说起这位武侠宗师。这也意味着,我们的武侠梦已经从梦里来到了现实,并且活灵活现。
世界固然精彩,但金庸武侠里多出来的平行世界却将这精彩放大成了双倍。
一个并不完美的 圆满结局
1959年初,《明报》初立,想要在名报云集的香港占得一席之地,着实不易。首先要做的就是积累一定的知名度,确保《明报》的销量。但是《明报》初出茅庐,人气过低,竟至勉强支撑维系。之后,为了吸引尽可能多的读者,《明报》版面开始网罗非常广泛的内容,虽然能够照顾大众,却背负上了 市场定位不明确 的评语。
当时,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已经连载完毕,一举俘获了港澳地区及东南亚诸国的众多读者,其反响不可谓不大。金庸了解到,很多报社因为连载《射雕英雄传》而销量大增,甚至达到了洛阳纸贵的地步。他由此获得灵感——倘若《明报》也连载一部武侠小说,想来也一定能够造就别样的辉煌!于是,《神雕侠侣》便在这样的境地之下诞生了。
《神雕侠侣》是与《明报》一起成长起来的,见证了《明报》从创立到崛起的过程,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印记。《神雕侠侣》上接《射雕英雄传》,是郭靖和黄蓉下一辈的故事,下承《倚天屠龙记》,是金庸武侠从大宋行至元明的桥梁。
这是一部写 情 的武侠小说,一首《摸鱼儿》,一句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奏出了整部小说的悲戚旋律。陆展元和李莫愁的爱情悲剧为整部小说开辟了情伤的源头,之后便围绕着杨过与小龙女展开了一场感人至深的曲折爱情。
两位主人公的身世各自附带悲剧色彩,杨过是 卖国贼 之子,小龙女终日生活在古墓,这样的身份原本并不会成为爱情的阻碍,但是造化弄人,小龙女偏偏成了杨过的师父, 师生恋 在当时的社会被视为乱伦,二人的纯洁爱情便由此走上了一条 冒天下之大不韪 的道路。
为了更加突出悲剧色彩,金庸把杨过的人设定为满身缺点的顽劣孩子,给了小龙女一副阴冷孤傲、不近人情的孤僻性格。在之后的情节,更是令杨过断臂,小龙女被毁清白。在外人眼中,他们都已不再完美,而就是这样两个 残破不全 的人,却铸就了一段 白璧微瑕 的凄美爱情,他们在彼此心中自始至终都是那个。这是一种令人称颂的爱情,读来催人泪下。
有人说,这样的爱情不够真实,现实生活中是不会存在的,因为它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童话。但也请相信爱情的力量,这是一份纯真而又艰难的爱情,只得片刻,便是永恒。避世的小龙女能够为了杨过走出古墓,向往花花世界的杨过也肯为了小龙女远遁尘世,这是爱的成全,是深思熟虑之后的抉择,是属于他们彼此的幸福。
读者读完《神雕侠侣》之后,有人为圆满的结局破涕为笑,也有人指责这是艺术角度上的一个败笔。或许,小说在小龙女跳崖之后就应该完结了,这样才能为小说的悲剧情调和杨过的悲苦一生画上圆满的句号。至于小龙女坠崖后不死、杨过跳崖后寻得水下洞天、蜜蜂翅膀刻字引路都好似 妄谈 一般,实在太假。但是,读者宁愿相信这些都是真的,并且偏生要从这些 假 中找寻 真 的影子。圆满的结局成为了读者们所公认的最 王道 的结果。
杨过和小龙女原本是两个世界中的人,但是因为爱情, 在一起 成为他们穷其一生都在追求的目标,这也是小说发展的主线,倘若这条主线到头来断掉了,那这一生的追寻还有何意义呢?一直以来, 大团圆 都是众望所归的欣赏习惯,也是善良读者们的最终愿望。喜剧向来都是把一切丑恶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而悲剧则是把一切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为什么一定要把 艺术 界定为 美好事物的破碎 呢?难道完美就没有艺术性了吗?杨过和小龙女早已不完美了,这个圆满的大结局实际上也并不完美,又何必再徒增凄凉?
《神雕侠侣》不是金庸所构造的爱情 乌托邦 ,他的本意是在向世人宣告:这个世上是有真情存在的,无论有多少艰难险阻,只要此情不变,终会收获爱的果实。
当然,结局的安排只在金庸的一念之间,那些站在艺术角度点评《神雕侠侣》的观点,金庸自然也考虑过,但当时的现实环境却迫使他营造了这样的圆满结局。诚如开头所说,《神雕侠侣》连载正值《明报》初立,同《射雕英雄传》一样,也引发了极大的反响,并且以一己之力撑起了《明报》的运营。《神雕侠侣》的情节牵动着万千读者的心,二位主人公不知不觉 成为 了大家身边的孩子,茶余饭后,读者们总会挂念着坠崖的小龙女怎么样了?16年后没有等来小龙女的杨过会怎样?大家都在心心念念着一个圆满的结局,真心希望这对苦命鸳鸯能够走在一起,若是就此让小龙女一去不回,留下杨过徒然惆怅,便会伤了读者的心。金庸很担心读者因此愤而不再阅读《明报》,因此,圆满结局算是给读者们的一个宽慰。
若把《神雕侠侣》放在汲取商业价值的位置上似乎有些不妥,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商业价值也是小说的价值体现,有了它的推动,《明报》的人气迅速从无人知晓达到了竞相争阅的境地。但这并不代表《神雕侠侣》的艺术成分有所减弱,金庸把所有的作品都看作为自己的孩子,每一部作品都是呕心沥血之作,既然提笔,自然会倾注百分之百的情感。
《神雕侠侣》的连载关系到《明报》的未来,除了要创作小说,金庸还要写社评、管理报社,实在是分身乏术,在之后的修订工作中,金庸每每看到一些情节,便会想起当年与同事们一起披星戴月忙碌的岁月。《神雕侠侣》承载了金庸许多深刻的记忆,是金庸武侠路上的重要推动作品。如今,这部小说引起了一定的争论,这表示它依旧在牵动着人们的心,也恰恰说明了它的成功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