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小说课堂》王安忆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5 人气:

精校修书

女生小小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小说课堂》王安忆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王安忆,1954年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亲移居上海, 文革 期间赴安徽插队,于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王安忆是当代中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代表作包括中篇小说《荒山之恋》、《小鲍庄》、《我爱比尔》,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长恨歌》、《启蒙时代》、《遍地枭雄》、《天香》等,以及短篇小说、非虚构作品多种,全部作品共计五百余万字。王安忆曾多次获得全国优秀短篇、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长恨歌》获得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1998年曾获得首届当代中国女性创作奖,2001年获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最杰出的华文作家 称号,2011年获布克国际文学奖提名。1994年,王安忆受邀在复旦大学讲授小说研究课程。2009年,复旦大学设立 创意写作文学硕士点 ,王安忆为主要授课教师。

【编辑推荐】

《小说课堂》作者在复旦大学开了一门课。整个课程都用来说明作者对小说的看法。

【名人的书评】

【小说课堂的书摘】

后记

所以能有这本书,要感谢段晓楣,不是她再三再四地撺掇,我是不会下决心将这些讲课整理成文的。

这些讲稿中,除去《解读<悲惨世界>》一篇而外,都是2004年春季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之后,渐渐积累起来的。刚进校的一年,我在张新颖老师的现当代课程里加入三堂课,就是《小说的异质性》《经验性写作》《虚构》这三篇讲稿,但这三篇如今根据内容和整理的先后顺序,重新排列。然后2005年,去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学写作课,为提高学生的兴趣,也为了突出小说写作的现实性,专挑选当代上海作家写上海的四部小说作分析对象,《生逢1966》《五妹妹的女儿房》《城市生活》《租个男友回家过年》,是为四堂大课的内容。2008年,中文系的方法论课程中,分配我承担其中的三堂课,我上的是《小说的情节》《喧哗与静默》《讲述(战争与和平>》——这一讲于2009年在上海图书馆 经典3.0 活动中又讲了一次,讲稿是在当时录音基础上整理,题目就也用的是当时的名字,其余两篇也是根据整理的时间来排序。这一辑中基本由2004年和2008年两次讲课组成,将《战争与和平》的那篇移到第一辑,和讲述《悲惨世界》为一辑。而这一辑中的《小说与电影》是在台湾一个中学生文学夏令营里所讲,因是针对中学生,内容相对浅显一些。书里面的第四辑,是一些零散的讲课,分别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面向之下进行,相对杂芜,但可能趣味性要强一点。总之,第一,书中的分辑和排序基本由内容和整理时间为准;第二,其中只有极少数有录音,好在我的备课笔记很详细,过了若干年,我都还能记得起所讲内容,当然,整理过程中也会添加内容,但主旨不会有改变。

现在,一鼓作气整顿出来,取名《小说课堂》,相距上一本讲稿集《心灵世界》,也叫《小说家的十三堂课》,已有十五年时间,也算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做一个小结,希望能对文学教育有一点贡献。

王安忆

2011年5月17日于上海

文摘

我为什么要谈《悲惨世界》呢?在我阅读的世界里有两座大山,一座是《悲惨世界》,一座是《战争与和平》,我一直很想去攀登。这两部作品太重大了,规模非常的宏大!现在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对当代作品进行过度解释,很小很小的细节被赋予很多很多的意义。而对于古典的东西,或许因为它们结构复杂,于是我们便不谈,这样其实我们损失了很多重要的东西,所以我觉得我必须来面对这两部巨作。当然在这两大工程之外,我还有个余兴节目,将来有时间我也要去分析的,就是阿嘉莎•克里斯蒂的全部侦探小说,她的小说我已经读了70%,统统读完可能也是一件蛮艰巨的事情!这就是我的阅读世界里的三件任务!

那么今年十月份,当我把我手里的东西最后写完的时候,我决定给我自己放假,一个"读书假"。近年来,特别是在这两三年里,我一直不停地写,几乎每天都在写,哪怕是在旅行的途中、飞机上、旅馆里,我都在写,好像有一种惯性,写到今年九月份,我就觉得应该暂时收尾了。这样不停地用着已有的东西,好像快用光了,应该去读些书!真要去读书的时候我就非常兴奋,仿佛自己将面对一个很盛大的节日,非常的愉悦!我觉得自己要开始过一段"好"日子了。从台湾海运回来的两箱书也到上海了。我觉得好有福气,可以生活在文字这么充盈的世界,可以有这么多书让我去读!当我一本一本地去读,基本是两天一本、一天一本,我觉得这近乎是一种"奢靡"!一个人怎么可以如此沉迷在这样的快感里面?我忽然感到应该让这种快感抑制一下了,于是我搬出了《悲惨世界》。

其实,对于《悲惨世界》我做过很多的笔记,但当我决定真正要攻克这座堡垒的时候,我还是感到害怕。因为它是那样的复杂,它的复杂决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复杂!因为它的情节又是异常的简单,它就可以简单到这样的程度,我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它的故事。所以我特别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它的情节不能铺得很开很开,拎起来就只有一句话。这样的作品虽然复杂,但它决不是庞杂、杂芜的,它是有秩序的,这种秩序是可以提纲挈领的。那么《悲惨世界》对我来说,它可以概括为这样的一句话:"一个人也就是冉阿让的苦行、苦修"。这个人的修行不是在宗教场所,而是在世俗的人间,这个"俗世"就是用"悲惨世界"来命名的。

这是非常简单的一个故事,但当我真正面对它,我却看到有那么多的材料、那么多的事件,我应该如何去铺排它?我如何去想象这样一位几百年前的作家,他是如何来安排他的故事、他的人物和这些不同的场景?

这里顺便说一下我对"现实"的理解,雨果最后完成这部作品的时间应该是1862年,而他所写的故事主要发生在1831、1832这两年,与他写作的时间已经相差了三十年,但我们从来没有怀疑雨果是个不关心现实的作家。因此,我们应该将反映"现实"的尺度放宽,不要以为反映"现实"就必须是反映当下的、今天的现实,我觉得这应该有一个宽度,对"现实"最起码宽容到100年间。像雨果这样积极的、非常接近世俗的作家,所创作的《悲惨世界》是写三十年前的,发生在1831年、1832年的故事,背景则是法国大革命(1793年)。这就是作家考量现实的耐心和定力。

还有一点,我想作一个解释。1994年我在复旦大学开了一门课,整个课程都用来说明我对小说的看法,我坦白我的观点至今未变,所以今天我解释的《悲惨世界》,仍旧是以我当时的观念,这个观念就是:小说不是直接反映现实的,它不是为我们的现实画像,它是要创造一个主观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不真实的,于是造成它的两难处境,因它所使用的材料却是现实的。这是因为小说世俗的性质,和诗歌、绘画都不一样,它在外部上与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相仿的。如我这样的写实主义者看小说的方法和阅读的角度,一定有着自己非常主观的立场,因而我今天对于雨果这样一位浪漫派作家的解释可能完全是不对的,完全背离了他的初衷的,但今天我仍然要把我的阅读经验告诉给大家,或许能让大家多少受些启发。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小说课堂》王安忆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