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春趣》有感
日期:2023-05-24 人气:

精校修书

女生小小说

读《红楼春趣》有感

01

《红楼春趣》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红楼梦》为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全书共八十回,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反映了四个封建家族的兴亡历史,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充满悲剧美的世情画卷。

02

贾宝玉出身的贾府,原本荣华显赫。他和一群美丽高雅的女子,一起生活在府中的大观园里。每日里作诗填词,过着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可到了这第七十回,全书的整体氛围已经明显地走了下坡路。在本篇故事之前,贾府已经发生了一连串的变动。有两位女性角色——尤三姐、尤二姐先后自杀。在本篇之后,原著中的第七十四回,王夫人又于盛怒之下全面查抄了大观园。课文中的这段故事,就发生在一系列离乱变动之前,可以说是这些年轻人在郁闷之余和苦难降临之前,难得而短暂的欢乐。

结合原文可知,本篇讲述的是宝玉、黛玉、宝钗等人,在诗社活动的过程中,突然听到外面有人在放风筝,于是便相约也去玩耍。其中每个人性格不同、心事也有差异,因而在放风筝过程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当中又穿插了许多当时的社会习俗,读来妙趣横生。

从尤三姐、尤二姐接连自杀之后,宝玉就闷闷不乐。为了帮他消除心中的郁闷,便由林黛玉主持开了一场诗会,让宝玉和各位姐妹谈论诗文散心。忽然窗外竹子上一声响,作者先声夺人,吸引了主人公与读者们的共同关注。出去一看,才发现是个大蝴蝶风筝。于是紫鹃就要取下私藏起来,被探春调笑了一句:也不嫌个忌讳?

紫鹃是黛玉的丫鬟,聪明而又刚烈,常常为敏感内向的黛玉主动出头。她和黛玉名为主仆,实际上情同姐妹。探春是宝玉同父异母的妹妹,生性泼辣,在紫鹃的面前,也没有多少大小姐的架子。两个人的这段对话,既体现出了各自的性格特点,又巧妙地引起了众人放风筝的故事下文。探春说捡别人的风筝也不嫌忌讳,其中还包含了当时的一种风俗。

当时的民间,春天放风筝叫做“放郁”,意思也是把冬天聚集的闷气都放出去。有病的人家还要故意让风筝断线,好把“病根子”带走。所以放风筝就是放晦气,有讨个吉利的意思。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敏感的黛玉从小体弱多病,听到探春说的不嫌忌讳这几个字,就触动了心事。于是借这个机会叫大家把风筝都拿出来,“也放放晦气”。她的话中,既包含了自己对健康的渴望,也有点儿和探春使性子、斗脾气的意思。短短数语,就把一个敏感机灵的小女孩儿形象刻画在了纸上。

接下来,大家各自去拿风筝。这些风筝形色各异,都带着主人的个性特征。丫头们搬来高墩,也就是高凳子,方便宝玉和姑娘们随时歇息。又捆剪子股儿、拨籰子,做着各种准备。

剪子股是放风筝时用的一件工具,它是在竹竿上斜捆一根小木棍,做成剪刀形,用来方便挑高处的风筝线。为什要挑线呢?因为当时有专门绞风筝的游戏。风筝飞到高处,随着风势,有可能和附近放飞的绞在一处。水平高的放风筝人可以通过不停地操纵手中的线,使空中的风筝不停地逼近其他人的风筝,将线绞住。因为放风筝是放晦气,那么即使线断了,被绞的一方也会感到很快乐。使用剪子股来挑线,大约是怕风筝飞得还不够高,就不慎把线和其它风筝缠在一起吧。

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

图中的这件东西就是籰子,是用来缠绕风筝线的轮轴。一般用竹木制成,也有用名贵的象牙材料的。籰子正中是空心的轴杆,线放出时,外轴可以在轴杆上自由旋转,方便收放。春天是放风筝的季节,贾府里自然有往年准备好的风筝和籰子。此时丫鬟们拿出来,自然要拨动调试一番,看看籰子的轴还是否灵巧。同时准备挑线的长杆,防止风筝相互缠绕。大家都有着少年人爱玩的心性,被别人的风筝引起了兴致,早就按捺不住了。这番描写,忙而不乱,有着兴趣盎然的急切。

探春是小妾所生,出身并不显贵,却爱争强好胜。她放的是一个大凤凰形状的风筝。宝钗心机深重,总爱特意显示自己的不凡。当妹妹宝琴坦率地直言说,她的风筝不像探春的凤凰好看时,她不动声色地叫丫鬟们都拿风筝来放。宝钗这句话看似主动退让,其实从下文中可以得知,她叫人重新拿来的风筝虽然还是沙燕形状,却是七个连成一串,实际与我们在电视上见到的龙头蜈蚣风筝属于一类,是最难放的。这种风筝可谓是在低调中隐含着无声的炫耀,正和宝钗刻意作出的稳重姿态形成了照应。当天空中满是风筝时,这七个一串的沙燕无疑是最大也最醒目的,探春等人的风筝再好看,却也要无形中被压一头。因此,宝钗的思虑之深也就不言自明了。

03

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

众人当中,只有宝玉天真坦诚。他本想放别人送的大鱼风筝,却被丫鬟晴雯放走了。又想放螃蟹风筝,也被丫鬟袭人送给了宝玉的弟弟。他优先提起这两个风筝,说明他对此较为偏爱。可是听说自己喜欢的风筝都没有了,他虽然着急,却不恼怒。看见新拿来的美人风筝十分精致,马上就欢喜了起来。在他看来,玩得高兴才是第一位的,全没有那些女孩儿们的复杂心思。这位主人公有着怜香惜玉的习惯,美人风筝做得又漂亮,也就自然对了他的喜好。当风筝放不起来时,他“急得头上的汗都出来了”,甚至赌气说“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这就说明他是个急躁率直的人,并不会刻意隐藏自己的情绪。虽然地位尊贵,到底还是个小孩子脾气。“要不是个美人儿”这一前提,让他虽然恼火,却又偏偏不忍发怒。说明他的性格中,对美的关注始终是第一位的。

风筝上三根线结成一股,这就是顶线。顶线结的角度恰当,风筝才能顺利升空。大家都因为宝玉的尴尬而发笑,只有黛玉出来解围。可见,她对于宝玉还是尤其关爱、格外袒护的。对比之下,也就显示出了两人特别的亲密。

风大起来,风筝也扶摇直上、越飞越高。课文当中的这一段与原文相比,删去了一段描写黛玉的文字,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因为实际上,这段话才能显示出黛玉的敏锐聪明、多愁善感;以及宝玉的善解人意、体贴多情。放风筝就是放晦气,黛玉常年多病,大家都请她先剪断线,含着希望她健康起来的意思。在原文中,黛玉却说:“这一放虽有趣,只是不忍”。以她的聪明,怎么会不明白大家谦让的原因?可众人这一让,又使她伤感起来。课文中说是黛玉自己干脆地放飞了风筝,《红楼梦》中却是紫鹃替她剪断了线,而黛玉还在为这放晦气的仪式伤感呢。

原文中继续写道:“宝玉道:‘可惜不知落在那里去了。若落在有人烟处,被小孩子得了还好,若落在无人烟处,我替他寂寞。想起来把我这个放去,教他两个作伴儿罢’,于是也用剪子剪断,照先放去”。有了这一句,上面那一段文字才格外体现出了爱情的韵味。宝玉也放飞了自己的风筝,期望着去和黛玉的风筝做个伴。他说:“我替它寂寞”,也是感觉到了黛玉的忧伤,要特别给她一份关心和鼓舞。

综上所述,整篇故事,写的不仅是春天放风筝这样一件趣事,还隐含着女孩子们互不服气、想要比个高低的小心思,更包容着黛玉和宝玉那心照不宣的爱恋之情。能在这样短的篇幅内包容如此复杂的信息,可见作者构思之巧妙、语言之精炼了。

点击进入阅读:读《红楼春趣》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