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我们收集整理的最新娘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娘读后感(一)
文/薛淑贞
正月初九的上午,在同事购买的书中,偶然发现彭学明的长篇纪实散文《娘》本来,正在读《菜根谭》的我,一下子被《娘》这本书吸引了。于是我就开口向这位同事借读。这篇20万字的散文像一块有着无边磁力的磁铁将我全身心紧紧地吸咐,饭顾不上吃,家务顾不上做,且边读边慨叹,边读边流泪,直到夜深人静,读完全文。
彭学明的《娘》是一篇悼亡文字。娘的一生,作者用这样一段文字来表达:
“都说有一种能够飞翔的无脚鸟,因为没有脚而无处停靠,不能歇息,只能一直不停地在空中飞。无脚鸟一辈子只能落地一次,那就是死的时候。但无脚鸟却从没忧伤哭泣,而是轻盈歌唱;从没停靠歇息,而是不停飞翔。无脚鸟之所以不停地飞,是因为无脚鸟的心中有一个美好的天堂,它要拼其一生,寻找美好的天堂;无脚鸟之所以不肯歇息,是因为无脚鸟的心中还有一轮光明的太阳,它要拼其一生,飞向光明的太阳。所以,无脚鸟又叫天堂鸟和太阳鸟。娘,就是那只飞了一辈子都没有停歇、无处停歇,也不肯停歇的无脚鸟。娘心中的天堂和太阳就是儿女们的幸福和安康。娘穿过一生的风雨和辛劳,把儿女带到风平浪静的港湾,让儿女得到幸福安康后,精疲力竭,戛然而逝了”。
这是彭学明眼里娘的终极形象。娘就是“无脚鸟”,这是谁也不愿承认但谁无法不相信的谶语。彭学明这段充满深情的叙述充满着对这个谶语的解构。
更加具有悲怆情怀的是,作者的悼亡中饱含着愧疚之情,特别是彭学明凭着自己的文学天赋和后天努力终于撞开一条人生之路后,想把母亲接到自己身边接到城市生活,因为娘大半生都生活在农村,像生活在野地里的一棵树,早已习惯了山野的风霜雨雪,娘的身上是土根,是泥腿子,血液里早都是底层者的痛与爱;将这样一棵树移植到城里,不免水土不服,永远处在精神的边缘状态。而作为城市名人的作者,每天忙于接待与应酬,工作忙碌如一只陀螺,或者说因为自私和冷酷,根本就忽略了娘的孤寂和无助,更不用说能够坐下来陪母亲唠唠嗑、捶捶背。不难想象,被强迫进入这座特别陌生的水泥森林生活的娘,就情感和精神而言,宛然置身一片荒芜的沙漠。娘摆小摊、搓麻将等,是寻找精神突围的举动,是寻找精神通道的努力,最后也被“我”粗暴地加以阻止。彭学明是在娘弃世多年之后才有了清醒的认识,才有了彻悟,才发出了锥心的呐喊:“为此,我每天都在深深自责和后悔。”“我不该不听娘的,硬逼着把娘往医院送。”“我是亲手杀害娘的凶手!”读到这些深深自责和忏悔文字,每一个读者都会情不自禁地为之动容,尤其是那些已然发达了的儿子,一面是孝顺父母,将老人接到城里,住进鸟笼一般的套房;一面又忙于自己的工作与应酬,将老人撂在一边,老人除了电视之外,想嗅嗅泥土的气息而不可得。“孝顺”二字,除了“孝”字,后边还跟着一个“顺”字,有时候,孩子因“孝”而忽略了“顺”,反倒加速老人生命的枯萎与凋零,这是不能不引起我们警醒的一个具有现实性意义的命题。
作者写了一位苦难的娘的形象。娘先后经历了四次婚姻,从某种角度上说,四次婚姻并不是为了追求感情,而是为了生存。在彭学明如诉如泣却又凄美的笔调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湘西母亲为了儿女是如何忍辱负重、含辛茹苦,让人心酸落泪。
娘为了维护自己孩子的尊严,在“我”多次遭继父儿子——“我”的哥哥一伙小孩暗算、毒打,母亲为了“护短”,经常与别人吵架甚至大打出手:“我总责怪娘跟人吵架打架,却从没想过娘吵架打架是为了我们兄妹不被人欺负。老年护犊不惜舍命的娘是在牺牲她的尊严来争取我们孩子的尊严,娘是用她身心的痛苦来赢取我们孩子的幸福。我却一点儿也不理解,只是固执地认为娘老跟人吵架很丢人。”
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好好地上学,身患重病的娘二十多年里,如何“缮粮”,如何因丢社会主义的脸而被当作“嫌疑犯”抓起来,读来让人觉得满纸泣血。“每个村庄,每个寨子,娘都会缮上十天半个月。娘是生活逼出的一把梳子,把村庄和田间,一一梳遍。”“久而久之,周围每个村庄和寨子里的人,都知道上布尺有一个半身不遂的女人在缮粮盘儿养女,都被娘感动。”一方面,像许多成长的孩子一样,彭学明为有这样一位母亲感到不解和抱怨,因为娘这么做太伤自己的自尊心,作为一个长大成人的男子汉,“我”不是用男子汉的血性和作为孩子应有的孝心去保护娘,反倒由于严重病态的自尊心而胆怯别人的白眼。更有甚者,自己高考梦想的破灭也变成了对娘无休无止的积怨和仇恨,“火山一样,全部爆发”。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娘’不在。”这一切都是在娘离世之后,彭学明才有了清醒的认识,才真切感受到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沉重。(www.bbrshu.com)众所周知,由于中国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信仰,自然而然地,国人也就缺少了一种带有鲜明自我批判与反思色彩的忏悔意识。本文的深度之处,正是建立在一种真切的忏悔意识之上。同时,作者对如何爱自己的亲人也提出了一系列天问式的发问,引发我们作更深入的认识与思考。
娘读后感(二)
娘,一个亲切而朴实的称呼。她让多少人,不论贫贱与富贵,年少与年老者们动容。她是一个抽象的群体,而具体落实到个体,则是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读彭学明先生的自传体长篇散文《娘》,让人感叹,除了肃然起敬外,还是肃然起敬。
缀文而情动,情动而辞发。彭学明先生笔下的“娘”,是中国现实生活中千千万万平凡的“娘”中的一个。她血肉丰满,自然真实,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受众面前。“我”的“娘”,身处逆境,四次改嫁,为了儿女,与人斗,与天斗,与地斗,与命运斗,绝不低头。儿女是她生活的全部,她将一个大写的“爱”,伴随至她生命之花的凋谢。
“我”与“娘”相依为命。生活的窘迫,命运的坎坷,现实的残酷,社会的风雨,让一个本来平淡无奇的“娘”,变得高大、伟岸起来。形象的显现,力求在超出经验的范围,以企求达到理性概念的形象表现,从而赋予这个概念的一种客观现实的外貌,展现在读者面前。生活的无奈,曾经让“我”对“娘”有过误解,甚至恨。作者用笔,通过细腻的描写,把那些散落的爱,一点一滴还归,忏悔的追忆,让人性与真爱在字里行间激荡。
在那个物质与精神都极度贫乏的年代,没有信仰、没有各种花色的精神寄托,于是母与子的空间被单一的爱填得满满的,母子之间没有了距离,没有距离就没有了相互的尊重,母子之情便没有了美感。身处被爱填的满满的空间里母子几乎合体,但终究是两个人,于是合体给双方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与纠结,爱变得扭曲了。
中国家庭在我看来始终没有处理好空间问题,孩子小的时候,家长高高在上,孩子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尽管这些家长表现出来的是为孩子做牛做马甚至奉献一切;等孩子长大,成了新一波的家长,骨髓里的家长制在孩子的孩子身上得以延续实施,甚至扩展实施到已衰老的母亲身上。所以《娘》中,作者去古丈读书之前是孩子,娘是家长;离开家去古丈读书之后便逐渐成了家长,娘成了孩子,尤其在娘年老多病时,便彻底地成了作者的孩子,娘此时受到的待遇如同作者儿时在被母亲解救之后,又被母亲痛打一顿——作者不论母亲的感受,将她接到城里就如同母亲当年不论作者的感受打散压在作者身上的孩子:作者以为将娘接到身边便是对娘的一种解救;接到城里作者以自己的行为方式去规范娘的行为如同娘当年痛打作者。
爱为什么要如此扭曲地呈现出来?仅仅因为同在一个屋檐下?不是。在文中有这样一段叙事,同在一个屋檐下,离婚后的作者一家三口与继父一家之间从此便没有了离婚前的硝烟。没有距离、没有尊重、过多的相互替代与干预才是让亲情变得混乱的原因。尽管也许单看每一个细节是令人感动的,尽管文中处处可见由母爱所引发的人性的坚忍,但忏悔最终仍不可避免。
如果我是作者,我不会像作者那样期盼娘来世变成一只天堂鸟,我会给娘一个更大的空间,她最重要的孩子始终在这个空间里,但不会占太大的比例。如何营造这个空间?靠一颗心,一颗没有过度自尊的强大的心,一颗真正懂得尊重自己的心,一颗也给自己留空间的心。
作为我自己,也是孩子的母亲,读过《娘》后,更觉得作一个“真实妈妈”有多么的重要,孩子首先是一个社会人,而后才是妈妈的孩子,要给孩子平等,给孩子尊严,给孩子空间。只有这样母子才能相互尊重地活着,平静和美才能成为彼此思念时的主调——而忏悔是无力的、懦弱的、无济于事的。
汤姆。琼斯曾经风趣地把作家比作饭馆的老板。这个比喻十分形象与恰当。作家的作品,就是他推出的菜肴,可口与否,只有受众品尝后才能得出答案。读者通过审美意象,在思想上就增加了许多不可名状的东西。作品中的人物就生动起来,语言就不仅仅只是一种文字,而是与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了。不是吗?《娘》里,没有说教,“娘”的概念转变成了审美意象。生父的懦弱,继父的厉害,乡亲们的善良,世俗的冷酷,让“我”与“娘”之间,演绎出了一场情与爱的悲喜剧。
作者用手术刀解剖自己。懵懂的“我”的“小”,伟大的“娘”的“大”,在那一桩桩平凡不起眼的小事中显露出来,把作者心灵中不可言说的情感,形象地表现出来,让人感悟,读者在其阅读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感化作用。作者在描写的具象化中使之达到了理性的高度,母爱的伟大,人性的光芒,在作者娓娓而谈中显得那么完美。
文学不是其它,它是通过形象思维让形象说话。作家不是摄影家,不是生活与自然的翻版,他通过对生活的加工、塑造、写实,表现一种美。具体到《娘》,作者所要表现的是一种人性美、道德美。当人性和道德浸漫在金钱的铜臭中时,当作家一个个成为商贾们的座上宾时,当文坛充斥远离生活的喧嚣时,我们欣喜地读到彭学明先生的《娘》,不得不为他叫好!
读完整篇散文,我被那位顽强又执着的母亲深深折服。她从来都不去想自己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会怎样走下去,就一直这样义无返顾的踏上求生之路。尽管遇到了许多不尽人意的任何事情,她依然不屈服。不曾想,瘦弱的身体里面到底是什么在支撑她。就算全世界的人都不理解她,不帮助她,依然不回头,勇敢地走下去。就像作者说的那样,母亲就是一只无脚鸟,永远都不知道停下来休息一下,偶尔累了、倦了,就迎着风在空中盘旋几圈。娘的执着和毅力造就了作者的今天。这一路上尽管受到了许多凌辱与谩骂,受尽歧视和白眼,依然不去理会他人的目光,只是有一个念头——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即使后来孩子的叛逆和不孝深深刺痛着她,可她依然为了孩子操碎了心。
BBR书网(bbrshu.com)非常感谢大家于百忙中抽时间阅读这篇娘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