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我们收集整理的最新读怀念母亲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怀念母亲有感(一)
今天,我品读了《怀念母亲》一文,读后,我感悟颇深。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作者在六岁时就离开了生母,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这给作者留下了终天之恨。后来,作者到德国留学,祖国母亲又成了他梦中的牵挂,这种感情异常强烈,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他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时光。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发出感叹:季老6岁就离开了生母,在没有母爱的情况下,还在欧洲留学了十一年,而我们每天都让妈妈生气,经常令妈妈不开心,但季老却化自己的悲痛为力量,使自己渐渐学会了自立、自强。季老身为“国学大师”,他的感情是如此朴素而真诚。他时时刻刻将两位母亲装在心中。但我并没有去异国他乡,体会不到对祖国母亲的怀念,在家里也经常惹妈妈生气。
记得,有一次,妈妈正在玩电脑,正玩得津津有味的时候,我过去说:“妈妈,我想玩电脑。”妈妈不肯,我就一直在旁边说,非得让妈妈把电脑让给我,在我的阻挠下,妈妈把电脑让给了我。可我当时却一点也没考虑妈妈的感受。现在想起来真是后悔不已。
学习了这篇文章,我学会了以后要要孝敬妈妈,时刻把祖国装在心中。
读怀念母亲有感(二)
今天,我读了季羡林先生写的《怀念母亲》这篇文章。读完之后,我颇为感动,不时的伤心难过。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季羡林爷爷怀念她两位母亲的事。季羡林6岁时就离开了他的生母,直到大学二年级,这段时间,他在家中只待了几天,他原本想大学毕业以后,就奉养母亲,补下多年的亏欠,可偏偏“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母亲在季羡林读大二时就离开了人世,仅仅活了40多岁,为此季羡林非常懊悔。后来,作者去哥廷根留学的日子,思念中多了祖国母亲。
读着读着,我的眼睛里冒出了一颗又一颗的泪珠。当我读到“我痛哭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的时候,我确切的体会到了,作者因为母亲去世而痛苦、懊悔、自责的心情,再联系下文我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爱慕是那样真挚,读到这儿时,我不禁感到一股悲伤之情涌上心头,一个失去了最亲最爱的人,该那么伤心。我带着这种难受的心情,继续读了下去,当我又读到“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从这句话中,我读出了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
读了作者对两位母亲的爱,我想起了自己的妈妈,我6岁那年的一个北风呼啸的夜晚,我躺在床上,发烧到了39度,妈妈的眉头紧锁,不停地拿水给我喝,我隐隐约约看到妈妈的额头上出现了晶莹的汗珠,嘴里念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妈妈突然张开双臂,抱着我就跑,迎着北风,把我送到医院,守在床边等我醒来。
虽然我读完了这篇文章,可是文章的内容仍在我的脑海。以后,我一定会爱我的妈妈。
读怀念母亲有感(三)
文/张文逸
我独坐窗前,面前放着一本书,打开的页面正是季羡林先生的那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怀念母亲》。此时,暖风习习,一片翠绿,正是春末夏初之时。
“我的一生有两个母亲……”,我小声地读着,第一段的内容令我有点惊讶,为什么季先生对两位母亲怀有同样真挚的爱慕、崇高的敬意,要说对自己的母亲有这份感情还有一定的道理,可是为什么对祖国母亲有如此深深的眷恋?我找来资料,原来这篇文章是他留学德国期间所写。他身在异乡,对家乡、家乡人、家乡事感到格外亲切。那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时代,祖国母亲也是伤痕累累。(www.bbrshu.com)就是抱着对祖国母亲无尽的思念和感恩,季先生发奋学习,终于成就事业。
值得骄傲的是,祖国现在强大了,我们的国家也成了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这次在汶川地震中涌现出的舍己为人、不畏艰险的英雄们;奥运会上大方得体、礼貌亲切的志愿者们;赛场上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的健儿们……无不向世人昭示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难怪季先生会这样思念祖国!
接着往下读,我仿佛看到了母亲去世时哭成泪人儿的季羡林。我看到他悔恨自责的眼神,听到他痛心悲伤的话语。虽然季先生只在母亲的身边呆了六年,但是他对母亲的爱并没有减去半分。我感动极了。我的妈妈也很慈爱和善,对我要求又是那么的严格。可是我却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跟她拌嘴、赌气。
季先生又写道,自己年轻出国留学,由于思念母亲常常翻来覆去,夜不能寐。和季羡林比起来,我是幸运的,我生活在祖国母亲一天天强大的时代,而且我还能天天见到自己的妈妈,正是季先生唤醒了我对祖国母亲和自己的妈妈的双重孝心。我在祖国母亲的怀抱中,在妈妈温暖的怀抱中,却生在福中不知福,认为一切来得很容易,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合上书本,我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
BBR书网(bbrshu.com)非常感谢大家于百忙中抽时间阅读这篇读怀念母亲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