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十面埋伏》读后感
日期:2022-07-24 人气:

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我们收集整理的最新《十面埋伏》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十面埋伏》读后感(一)

  用了整整一个晚上加半个白天,才把这本长达630页《十面埋伏》(张平着)读完。在阅读期间,热血在身体内一次次地沸腾,泪水一次次地冲击着眼眶。当最终结局是正义战胜邪恶,大小腐败分子无一漏网,不禁为之鹊跃,而结尾处那长长一串牺牲者的名单列出时,所有的感觉就只剩下两个字“悲壮”。

  如果没有刚直不阿的省厅厅长苏禹果断指挥,没有清正廉明的省委书记肖振邦的全力支持,那么事情又会是一个怎样的结局?更有甚者,如果这些大权在握的人(只要有一人就足够改变这较量)已经堕入对方的黑洞成为保护伞,那么这事情又会是一个怎么样的结局,以何波为代表的那一群人的命运又会是怎么样?想到此,不禁陷入茫然,不,是可怕……很可怕,倘若上述的设想成为现实,那就是非常非常的可怕。他们只会象垓下之战中被四面楚歌围困的项羽,陷入汉军的十面埋伏,最后只有全军覆灭的命运。这样看来,他们是多么多么的幸运,就算流淌再多的热血,付出再大的牺牲,都值得。

  作者张平在《十面埋伏》后记中写道:“面对着国家的改革开放,人民的艰苦卓绝;面对着泥沙俱下,人欲横流的社会现实,一个有良知的作家,首先想到的也只能是责任,其次才可能是别的什么……我想我不会放弃自己的这种选择,至少眼前还不会放弃。即使自己身陷雷区,遭遇十面埋伏,那也九死而不悔。”好一个九死而不悔,这有这样的书,才能净化你的灵魂,升腾起你内心深处的火焰。

《十面埋伏》读后感(二)

  读张平的长篇小说《十面埋伏》真正让我震撼还不是小说本身(当然,小说也不错),而是他写在《后记》里面的这段话:

  “写这种现实题材的作品,真正劳心劳力的其实是作品以外的一些东西。对于作家来说,如果你选择了直面现实,直面社会,那就犹如陷入雷区,遭遇十面埋伏一样。我曾听作家蒋子龙说过,他去一个地方采访,人还没到,就已经接到许多电话,你是不是要写那个地方?是不是要写那个地方某某人某某事?劝说的,提醒的,暗示的,甚至还有要挟的,恐吓的,告状的,简直能让你瞠目结舌,其实像这样的事情,自己也不知遇到过多少次。你想采访到一点儿真实的东西,实在太难太难。等你采访了,写出来了,各种各样对号入座的就叉来了。明的,暗的,让你防不胜防。拍摄电影《天网》时,由于恐吓电话太多,当时作为全国人大常委的谢铁骊导演,竟也不得不请太原市公安局派警察在现场进行保护。拍摄电视剧《抉择》时,曾拍摄过《孔繁森》的导演陈国星,竟然在很长时间里找不到一家愿意接受他们进行实地拍摄的工厂。其实这也还在其次,最要命的是,你还得面临着腹背受敌的危险。圈外处处有雷区。圈内又时时有冷箭。圈内还有各种各样的圈子,善意的告诫,真诚的批评,也有令人不可思议的冷漠和不屑,让你不寒而粟的常常是这样一些话:急功近利;艺术性太差;这样的东西,能算是文学?”

  上面这段话里所说的内容特别像是在讲许久、许久以前的事。我们小时候所受的教育告诉我们,在许久、许久以前的社会就是这样。是过去又回来了?还是新生的现象?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这不是一个文明、开放社会的正常表现(也许我们还算不上是文明社会,要不中央总说“要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呢,建成了就不必建设了)。

  看了这段话,我真的挺佩服这些作家、编剧和导演们的,他们要想写点儿好的、真实的东西真是不易,他们面临的才是真正的“身陷重围”、“十面埋伏”。而且,欲要从这上、下、左、右、前、后的“十面埋伏”中突出来还着实艰难,估计哪一个都得落得个遍体鳞伤,九死一生。

《十面埋伏》读后感(三)

  上午到下午3:30,我一气读完了张平的《十面埋伏》,704页书,552千字。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希望从今日起,每读完一本书就写一篇读后感,既锻炼自己的思维,又可以表达对作者的敬意,若谈对后读者有所裨益,则为不自量力,自我吹嘘吧?

  记得在多年以前的《青岛日报》上,有一篇介绍本书的文章,引起自己的阅读兴趣。这次同事刘政在图书馆借阅了本书,我便揩油先睹为快了。

  感想之一:情节推进紧凑,让人开卷后不忍释卷,从侦查员罗维民偶然介入王国炎的讯问开始,书在手中,脑海中却镜头连现,犹如在观看电视连续剧一般,不自觉而深入其中。

  感想之二:正面人物夹缝中出场,令人唏嘘感动。剧中的正面人物发现腐败线索后紧追不舍,但阻力非常之大,似乎难以推进。但在山重水复中总有普通人物挺身而出,维护正义,不怕牺牲,虽是文学作品,但仍令我感动。这些人是中国的脊梁,正是由于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坚守着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使得我们感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充满希望。

  感想之三:原罪的辩护。在书的尾声,(www.bbrshu.com)王国炎讲,用权力进行的原始积累比他们用暴力进行的原始积累危害性更大,更该杀。这个观点我感到有些吃惊。其实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历史进程中,原始积累的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在“天理与人欲”的交战中,道德与金钱的选择变得复杂起来,但不违法而取钱,是正常人的理性选择。当人们的金钱达到一定量之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暴力的原始积累似乎不可原谅。因为他们触犯了法律,伤害了公民的切身利益,与刘邦的“约法三章”背道而驰,“是可忍,孰不可忍?”。而对权力的原始积累采取了相对宽容的态度,因为老百姓还要看公权的政绩如何,当公权严重损害了百姓的切身利益时,人们也会团结起来发出吼声。

  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限制是大势所趋,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因为进口的弗洛伊德的观点,人是充满欲望的动物;国产的孟子的观点,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所以道路是曲折的。培根讲“伟大的哲学始于怀疑,终于信仰”,我愿意选择做一名理想主义者,相信我们及我们的后代有智慧、有能力,设计并不断完善管理制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BBR书网(bbrshu.com)非常感谢大家于百忙中抽时间阅读这篇《十面埋伏》读后感。

点击进入阅读:最新《十面埋伏》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