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带灯》读后感
日期:2022-07-24 人气:

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我们收集整理的最新《带灯》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带灯》读后感(一)

  偶然的机会,看到作家贾平凹有了新作《带灯》,于是在网上搜,在书店找,都没有结果。后来,在一家网站看到了,却是半截。于是又从网上邮购了刊登有《带灯》的两期《收获》杂志,终于读了个痛快。我为什么会对这篇小说这么上心?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我喜欢贾平凹的作品,另一个就是这篇小说的内容反映的是乡镇综治办主任的生活。而我,也是一名乡镇干部,从内心来讲,想看一看大作家笔下的乡镇干部和乡镇干部的生活。

  带灯开始的名字叫做萤,即萤火虫,就是在黑夜里尾部发光的小昆虫。这个形象,是我国文学中的一个暂新的形象,带灯漂亮,善良,聪明,勇敢,有主见。她同时又有大多数乡镇干部都具有的那种老练,却不世故,这一点很难得。看到老上访户的困难,她也会同情,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甚至看到在大矿区打工染上矽肺病的十几个人之后,主动收集证据,为他们的赔偿上下奔波。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维护稳定形势,带灯在尽自己最大努力的同时,也感到无奈。于是就有了给远在省城的陌生的元天亮写信的冲动,并且一发不可收。这些给元天亮的信,既是带灯的精神寄托,又是带灯柔弱内心的展示。到后来,这些信中明显透漏出带灯对元天亮的隐秘的感情,柏拉图式的精神恋。通篇小说当中,带灯的办公室,就是带灯的家,带灯的丈夫只出现了一次,丈夫到樱镇,按照常理,小别胜新婚,但我们看不到带灯丈夫对带灯的感情,同样带灯对丈夫的感情也没有,最后一夜,他们在一起了,却又以争吵而结束。家庭感情的缺失,是带灯这个正常女人在给元天亮的信中流露感情的现实基础。从寓意上来讲,带灯自己的一点微弱的光芒太渺小,她渴望更多的光芒,来照亮自己,这就只有“天亮”,于是就有了带灯飞蛾投火般的举动,不停地给元天亮写信,倾诉衷肠。

  带灯的命运,其实在一开始担任综治主任时就注定了的,维稳维稳,越维越不稳。上访户的问题越解决越多,老问题没有解决,更多新问题又产生了。换言之,别的工作可能干了就会有成果,一份努力一分收获,但是,唯独维稳工作是不可能有看的见的成果的。小说写到市上书记到樱镇时,带灯竹子她们想方设法堵截老上访户的情形,相信大多数乡镇干部都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吧。在我们本地,就有乡镇干部在同样的情形下,把老上访户缠住下棋,喝酒的事情发生过,后来上访户反映的上面,答复是:方法欠妥!还有一次,省上的检查,全镇干部出动,到各个路口布哨堵截,直到省上检查组走了之后才撤退。就像小朋友玩的抓特务的游戏。在元薛两家冲突事件中,可以说,带灯作为综治主任,是尽心尽力了,听到信息后一方面向上级汇报,另一方面自己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尽最大努力控制事态扩展,但是,矛盾还是不可避免地激化了。最后,带灯和竹子被错误处理了,成了替罪羊,而非法审批沙场的秘书、樱镇书记、镇长,以及在镇上看家的直接责任人马副镇长却没事儿。

  小说中对马副镇长的塑造也很成功,这个副镇长本事不大,毛病却多。他是乡镇上的老油条,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报,整天只嫌自己的官小了,不掂量自己能干什么。遇事先想自己的退路,不考虑群众利益。跟带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有一个细节描写的很好,揭示了马副镇长们的本质,那就是吃引产的胎儿,这样尸位素餐的干部,可不就是吃人和害人的人吗?记忆中,只有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中提到吃人的情节。或许胎儿蒸了吃,确实是大补之物?

  也许是在基层这几年的经历让我接触到了一些小说反映的生活真实,无论多么精彩的小说,都反映不出现实生活的丰富内容。看了小说《带灯》之后,总觉得意犹未尽,也许是作者在刻意回避着一些深层次上的农村矛盾。例如拆迁矛盾,征地矛盾,项目建设矛盾等等吧,这些,在当前农村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尖锐矛盾,小说概未涉及。又譬如,在今天早晨,一辆摩托车将一位60多岁的老人撞死,家属又将尸体停在了公路旁边,讨要说法,这些都是综治维稳工作的日常工作做。从这个层次上来说,这篇小说还有待深入,或者说还有描写的遗憾。现在农民有粮食补贴、养老保险、农村低保,乡镇干部的主要工作大都是为农民发放这些惠民资金。这样,经常听到的一些话就是,现在的农民再不管理,就会惯坏了他们,尤其是看到农民上访,群体性事件的时候,更是有人这样感叹。当然说这话的都是干部,这也还是延续了几千年的官本位思想在作祟。其实,农村的进步,并不是发一些钱,修几座新房子,建几座假山那么简单。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吧,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从引起社会关注的角度来说,小说《带灯》是开了先河,比起那些反映农村生活动不动就先让主人公发家致富,再让主人公竞选当上村干部的皆大欢喜的作品,小说《带灯》有一定的深度,这就够了!

  毕竟小说只是小说,仅此而已。

《带灯》读后感(二)

  终于读完了《带灯》。说“终于”,是因为读得不是很顺畅。《带灯》一改作者以往的写作习惯与情节安排,有了新的叙事方式,因而增加了欣赏障碍;有了去故事性的谋篇布局,因而减少了阅读快感 。叙事铺陈与细节描写浑然一体,乡村生态与人物枝蔓骨肉相连,吝啬笔墨于故事铺排,侧重描绘于细枝末叶,近似工笔却有着漫画式的人物对白,酷似小品却有着大写意的人物勾勒,揭示人性本真而不作是非褒贬,梳理矛盾渊源而不作黑白鉴定。语言载体的节奏感与娱乐感被弱化、淡化、边缘化,文字释放的生活信息与原生态风情互动、互生,交相辉映。渐进式演义,解剖般展开,抒情消弭于沉重,赏心抑制于沉思,阅读的趣味被稀释,咀嚼的本能被刺激。不知不觉中仿佛步入隧洞的幽暗,兴趣与退缩并生,欲罢不能,便鼓足了勇气前行。读完了《带灯》,没有长长地抒一口气,却久久地陷入了莫名其妙的困惑,心口仿佛被噎着、堵着,不吐不快,却吐不出来。带灯!带灯!带灯是萤火吗?萤火是带灯吗?掩卷《带灯》,却不能掩卷惆怅!

  《带灯》是贾平凹的。只有贾平凹能写出《带灯》,只有《带灯》能证明贾平凹就是贾平凹!不管他怎样刻意地寻求突破与变化,《带灯》摆脱不了贾平凹的惯性思维与智性语言,抹不去他特立独行、一以贯之的贾氏印记。人物对白风趣自然,却非原汁原味;情节演进跳跃舒缓,却利于细节回味。《带灯》虽然抛弃了戏剧化的小说叙事方略,却受制于贾平凹个性化的小说创作谋划,即使句式组合近似于刻意,冷色幽默与浅显讽喻却如影随形。贾平凹经营文字如同经纬纺织,只见走绣,不见针脚,巧夺天工如同蜂之筑巢、蚕之作茧,看似轻描淡写,却有信息积聚释放。上下语境,左右关联,一脉想通。我不知道是散文成就了贾平凹的小说优美,还是小说成就了贾平凹的散文空灵,反正贾平凹永远是贾平凹,我笔写我禅,理解不理解,悉听尊便。故此,《带灯》即使不署名,熟悉贾氏风格的人,读数行便知《带灯》手笔非贾平凹莫属。

  《带灯》是文学的。如果阅读只停留在字面上,《带灯》会给人一系列的非文学、超文学错觉。有人以为《带灯》类乡村纪录片,或以为《带灯》的现实意义超越了小说的叙事文本。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错觉,可能是一些读者先入为主,或者带着另一种有色眼镜,或者是一厢情愿式的个人曲解。无论怎样解读《带灯》,都不能忘记《带灯》的小说家言本色,《带灯》是形变神不变,可能比《浮躁》《秦腔》甚至《废都》更小说,因而更文学。古往今来,通俗不是文学的唯一属性,雅俗共赏只是文学的形式兼顾,实际上越是文学的,越逼近禅,亲近混沌,接近模糊,拒绝脸谱化,远离戏剧渲染。人生如戏,照搬现实就有戏。当然,《带灯》不是照搬,是庖丁解牛,剖开了社会的一个横截面。《带灯》如同云横秦岭,远近高低,各是各的姿态、变化,不是风景,胜似风景;《带灯》如同万绿丛中一点红,红的是玫瑰花鲜艳,带刺,刺扎人但仍是玫瑰,不是荆棘。《带灯》不能浏览,浏览则窒息灵感反应,蒙蔽心智拓展,自己把自己推向误读的深渊;必须品读,品读则屏退错觉,驱除心魔,于文字欣赏中回味,于回味中感悟小说之妙。会心一笑,能呼吸人性的芳香;灵机一动,能体会语言的睿智;揪心般的隐痛,是因为心与字里行间的气场沟通,有了不由自主的共鸣。我说《带灯》是文学的,因为《带灯》聚集了文学所有的元素而羽化成魔幻般的萤火虫阵。

  《带灯》是现实的。文学是现实的载体,现实是文学的土壤。《带灯》的横空出世,是呼之欲出,而非无病呻吟。作家不是生活在空中楼阁,而是与现实同呼吸,共命运。蜜蜂酿蜜是蜜蜂的本事,作家创作是作家的宿命。贾平凹是泥土里滚爬摔打过的文学家,身隐都市却魂游乡村;乡村渐行渐远,却与他藕断丝连;他叹息着传统乡村的蜕变,也关注着当下乡村的命运。他如同一个江湖行走的游医,阅历丰富,见多识广,望闻问切是本能更是本事。他的《带灯》应该是望闻问切中的病历笔记。乡村在疼痛,作者也在疼痛。《带灯》给人的强烈感受是带灯的所见所闻与所为,如同作者亲历;带灯的所思所悟与困惑,如同作者呓语。作者写活了无助的带灯,也写活了无助的乡村;作者咏叹了孤独的带灯,也咏叹了孤独的人生。带灯是现实的良心,却受制于现实的摆布。带灯啊带灯,叫人如何不悲悯!

  《带灯》是中国的。这不言而喻。带灯是个小人物,却肩负了一个大责任。谁能想象,在一个并不偏远的乡村,有一位弱女子充当着基层社会的润滑剂与基层矛盾的万金油。说她无职无权,她是镇政府综治办主任,村民对她不能不敬,她能舒缓村民的苦头,也能给予村民甜头;说她有职有权,她不过是镇政府的灭火器,领导指向哪里,她就得出现在哪里。不能说她没有能力,她的工作因为她而有声有色;不能说她不尽职责,她的脚踏实地使她起早贪黑。置身在权力与法纪、利益与是非纠葛、纠缠、纠结的漩涡之中,她清醒却束手束脚,她努力却捉襟见肘,她抗争却事与愿违。她的角色便是她的宿命,注定要做替罪羊、牺牲品。掩卷之后,不能不想:唉,中国有多少个带灯呢?《带灯》文学意义的延伸与超越可能在这里,《带灯》容易被误读的原因也可能在这里。

  《带灯》给了当代中国文学与社会的一个双向反思的样板。

《带灯》读后感(三)

  读着贾平凹先生今年新出的小说《带灯》,我走进了那个秦岭深处的风光秀丽而又贫困的村镇——樱镇。伴随着主人公带灯走进了那个镇政府大院,窥见了当前乡镇干部内心的隐秘,她的喜怒哀乐是那么的真实可感,最让我难以释怀的是她内心的纠结与矛盾,还有她的隐痛。她的痛苦是深厉的:或许我的命运就是佛桌边燃烧的红蜡,火焰向上,泪流向下。这比喻多么的贴切与恰当啊!一心向上,把工作干好,可努力却未必有回报,天道也未必酬勤,换来的只有苦楚的泪水在一个无人的角落里悄然滑落。直至最后成了乡民械斗的替罪羊,她努力的抗争归于失败,那颗在浊世间索求光明的灵魂失落了,一个聪秀能干善良灵巧的青年干部被折磨成一个疯疯癫癫的人。

  带灯,本名萤,得知萤火虫生于腐草时,则坚决改了名字。而事实上带灯不过是萤火虫的一个别称罢了。作为镇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她所面对的大多是乡村里的一些难缠的人和事。她同情农民,想着法子维护他们的利益,却又不得不执行领导的命令,极力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为领导的仕途升迁保驾护航。为了安抚上访者绞尽脑汁,一听说有上访者到县里了,就不顾一切去阻拦,想方设法化解矛盾,可矛盾又往往不易化解,尽管矛盾的成因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处处为百姓着想,百姓却未必领情,甚至恩将仇报;处处为领导排忧解难,却无法让领导高兴。工作的苦烦,生活的无奈,情感的挫败,将她狠力地折磨。与元天亮的通信,成了她抚慰心伤的一缕春风。尽管几乎得不到回信,可她还是一直写,用这种方式使自己暂时摆脱现实中的杂乱沉闷,寻到了避风的港湾。她对元天亮的单相思,如清水般纯洁,完全是精神上的爱恋,不沾染一丝儿的尘灰。

  小说中反映出的社会问题颇值得我们深思。马副镇长为了补身子吃胎儿肉,见难以升迁,就破罐子破摔。见好处就上,有事就躲。书记、镇长不在,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摆大领导的谱。书记为了仕途,竟然找理由瞒报洪水淹死的人数,而且说得冠冕堂皇,脸不红心不跳,对于不同意见的人大力弹压,出事了就把责任推给替罪羊。有的乡镇干部为了打压上访人员竟然私设公堂,刑讯逼供,领导知道后不但不怪罪,反而夸奖。把上访人员当病人送医院,领导来视察,怕人拦道告状,就把那些可能捣乱的人安个罪名抓进派出所。官商结合办工厂,不顾长远利益,纵容地痞流氓为非作歹。为了政绩树立假模范。在矿区打工的农民遇难后,赔偿金难以落实,乡镇干部对此无作为。村干部作威作福,称群众为刁民,修路时为了敛财不顾质量,结果修好的路一场大雨就冲得稀巴烂……(www.bbrshu.com)

  带灯,就是一只萤火虫,牺牲了自己暖亮着乡村,默默无闻的贡献着,期待着,抗争着,也痛苦着。她是当前有良知、有责任感却又面对着重重压力终难有所作为的基层干部的典型代表。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是作者写作上的一大突破与自我超越,也为繁荣中国当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BBR书网(bbrshu.com)非常感谢大家于百忙中抽时间阅读这篇《带灯》读后感。

点击进入阅读:最新《带灯》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