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读后感
日期:2022-07-24 人气:

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我们收集整理的最新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读后感(一)

  最近,我每天都会抽出时间看朱小蔓的《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这是项目组活动时推荐阅读的书籍。其实,要阅读专业书籍,很多人是看不进的,一来觉得枯燥,二来没有乐趣。而此次我能如此静心去阅读,则是因为在读序时,被作者朱小蔓的经历所吸引,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学期结束前教育局的视频会议,使我觉得作为教师,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学校要求每个老师根据视频会议的精神进行师德感悟的撰写,而对于我来说,重不在于反思,而是更高层次的提升。

  朱小蔓,她的思考和写作是用八小时坐班之后的工余时间;她做了三十几年的行政,却不在乎“官位”,更不善于“权术”,保持着教师、学者的本色和天真;她长期在师范大学工作,率先办起我国第一个本科小教专业,对教师教育、尤其是小学教师教育比较熟悉,也很有情感;她入读博士生前从教二十多年,对教育研究有着很宝贵的现场经验感受。我喜欢她的勤奋、她的执着追求、她的善于将生命经历转化为新知学习、转化为学术灵感与想象力的悟性、活力与自觉。更吸引我的是,她骨子里喜欢教书、喜欢学术、喜欢诚实地生活。借用她的话来说:“我相信,自己的研究虽然浅薄,但皆由现实关怀而生,而且,所思所想、所言所说尚能秉持一以贯之的价值立场,并且有着生命热情、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融入其中,有一点‘我写我心、抒心写真’的味道。”这样的人写出来的文字是贴近生活、贴近教育实际的,读来也没觉得生硬和拗口。

  对于这本60万字的着作,我没有本事一口气读下来,但对于其中有关德育的理论,还是给予我很多的启示。我不是学校领导,有些对于学校教育管理方面的理论我选用跳跃的方式阅读。而对于德育与价值观中“教育的重量与承载”,温总理的那句“只要孩子在,教育在继续,我们的民族就有希望”更给予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一句警醒,更感受到肩上所承载的分量之沉重。

  对于目前学校道德教育的解读,让我了解到目前的教育现状是因为长期以来教育管理体制上的分割和“五育”的划分,导致道德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错位。书中德罗布尼斯基的观点:道德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浸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道德的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真正的道德教育更多地只能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方式完成,由此产生的影响将变成人的内在稳定的心性品质。这不就是“全员德育”的理论基础吗?

  过去的观点认为,成人比孩子、老师比学生掌握更多的道德真理。而书中所述的研究表明,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中都具有一些较成人更为可贵的道德品质,提倡“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这一理念,不正是我们现在越来越觉得孩子不容小觑的理论支撑吗?

  在可能的道德教育资源极其表达方式列举中,我发现自己从教的数学学科,从学科内容上,有公理、公式、原理、计算、数学家和发现;可用的学科方法:推理、演绎、归纳、计算;而蕴含的道德价值“严谨、理性、坚韧、审美”更让我茅塞顿开。原来这些就是属于数学学科的道德教育范畴,并不是原来我们狭隘的认为,一提到德育渗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生硬的创设情境,死板的加入爱国主义教育!

  这本书我还只读到上篇《道德与价值观教育》,重在理论阐述,我的认识也还相当浅薄,相信后面的《情感发展与素质教育》、《教师人文素养与教师教育》会更贴近我们的教育教学实景,让我从中收获更多。

  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读后感(二)

  最近,看朱小蔓的《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一书,这是学校活动推荐阅读的书籍。其实,要阅读专业书籍,绝大多数的时间我是看不进去的,一来觉得枯燥,二来没有乐趣。而此次之所有读下去的欲望,则是因为在读序时,被作者朱小蔓教授的经历所吸引。

  《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一书主要以探讨教育与人的情感、道德、精神发育的关系为主题,书中,朱小蔓教授向我们阐述了她对情感与情感教育、对道德价值观教育、对素质教育、对教师与教师教育等问题的认识。全书共分三个篇章,上篇主题集中在道德与价值观教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基本原理、道德教育研究方法、传统道德教育的现代转换、课程改革与道德价值观教育等;中篇主题集中在情感发展与素质教育论题,内容包括人的情感发展特点、情感在个体道德形成中的价值、对素质教育评价的思考等;下篇主题集中在教师人文素养与教师教育,内容包括教师专业化成长、教师情感培养、提高教师素养、创建情感师范教育等。

  朱小蔓,她的思考和写作是用八小时坐班之后的工余时间;她做了三十几年的行政,却不在乎“官位”,更不善于“权术”,(www.bbrshu.com)保持着教师、学者的本色和天真;她长期在师范大学工作,率先办起我国第一个本科小教专业,对教师教育、尤其是小学教师教育比较熟悉,也很有情感;她入读博士生前从教二十多年,对教育研究有着很宝贵的现场经验感受。她的勤奋、她的执着追求、她的善于将生命经历转化为新知学习、转化为学术灵感与想象力。她骨子里喜欢教书、喜欢学术、喜欢诚实地生活。借用她的话来说:“我相信,自己的研究虽然浅薄,但皆由现实关怀而生,而且,所思所想、所言所说尚能秉持一以贯之的价值立场,并且有着生命热情、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融入其中,有一点‘我写我心、抒心写真’的味道。”这样的人写出来的文字是贴近生活、贴近教育实际的,读来也没觉得生硬和拗口。

  读朱小蔓教授的文章,深感其思想的深邃,知识的广博,视野的开阔,我认为,全书最大的特点在于探讨德育话题时,朱教授能善于吸纳不同学科的知识,如生命科学、人文学科、哲学、人类学等,使其论点充满说服力和思想深度,文字表达中,没有繁琐的论证、艰涩的语言,使读者读起来晓畅明了。

  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我们的学生需要老师的爱和关注,需要老师的宽容和理解,曾记在我工作之初,面对调皮经常犯错的孩子,我总是批评多余宽容,呵斥多余微笑,这些孩子看到我也总是很怕,表面上,他们在我面前,乖了许多,但实际彼此间心灵的距离却很遥远。工作这么久,看着一批批的孩子渐渐长大,我开始明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多变的,是多元的,是一个不断调整不断完善的过程,不会犯错那就不是孩子。试想,做为母亲,你可以宽容孩子每一次的错误,可以欣赏孩子每一次的成功。那作为一名教师,则更需要用一位母亲的情怀,用一位教师的责任去重视学生、欣赏学生、理解学生,我想,这将是我不断努力的目标。

  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读后感(三)

  假期我选读了《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这一朱小蔓教授的新作。朱小蔓、朱永新两位教授通过对话所体现出的对中国教育的思考,特别是对情感缺失现状的探讨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的学校德育,开始重新思考我所理解的学校德育。在对朱教授的关注中,我了解到她是研究情感教育的专家,她始终认为情感教育是辐射教育活动全程、全域的,并始终相信情感培育会及时播下道德的种子,是埋下了一个人的善根。而近几年来,我校提出了“激扬生命”的德育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我也一直在尝试开展体验式德育课程的构建,因此,选取该书对我个人的德育实践一定会带来更多的理性思索与视野拓展。

  《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一书主要以探讨教育与人的情感、道德、精神发育的关系为主题,书中,朱小蔓教授向我们阐述了她对情感与情感教育、对道德价值观教育、对素质教育、对教师与教师教育等问题的认识。全书共分三个篇章,上篇主题集中在道德与价值观教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基本原理、道德教育研究方法、传统道德教育的现代转换、课程改革与道德价值观教育等;中篇主题集中在情感发展与素质教育论题,内容包括人的情感发展特点、情感在个体道德形成中的价值、对素质教育评价的思考等;下篇主题集中在教师人文素养与教师教育,内容包括教师专业化成长、教师情感培养、提高教师素养、创建情感师范教育等。

  读朱小蔓教授的文章,深感其思想的深邃,知识的广博,视野的开阔,我认为,全书最大的特点在于探讨德育话题时,朱教授能善于吸纳不同学科的知识,如生命科学、人文学科、哲学、人类学等,使其论点充满说服力和思想深度,文字表达中,没有繁琐的论证、艰涩的语言,使我读来晓畅明了。

  21世纪是人的生命凸现的时代,伴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我们对教育有了更多赋予生命温度的思考,我们开始思考:人不是产品,不可能按照机器的生产方式标准化、成批量地进行;我们开始思考:在要求孩子接受同样文化知识的同时,不能漠视其作为独立个体而产生的多样性、独特性;我们开始思考:学生生命需要的健康满足,在他自我教育中的积极主动作用。

BBR书网(bbrshu.com)非常感谢大家于百忙中抽时间阅读这篇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读后感。

点击进入阅读:最新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