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我们收集整理的最新读亲爱的安德烈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一)
挑灯夜战,用了两个晚上,读完著名作家龙应台与其儿子安德烈合写的《亲爱的安德烈》一书。感触良深!获益良多!
这本书是我19岁的儿子推荐给我的,那天,他问,MM,最近你还上《当当网》买书吗?帮我买一本《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写的,你知道龙应台吗?
我当然知道龙应台,台湾著名作家、思想家、批评家,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她的杂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曾经风靡欧洲、台湾和大陆等地,令当时我们这些20多岁的文艺青年热血沸腾,讨论异常热烈,并从此成为她忠实的粉丝。这本《亲爱的安德烈》收集了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安德烈的35封信。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台湾,就任台北市马英九政府的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脸上棱角分明,眼神宁静深沉,透着一种独立的距离,手里拿着红酒杯,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她觉得与儿子有了一座无形的墙,她感到儿子“爱”她,但是并不“喜欢”她。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她是中国人,嫁给了一个德国的丈夫,他于是便成了中德混血的德国人,两人的中间横着东西文化。龙应台决心要认识成熟了的大学生安德烈。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令我迫不及待“拜读”此书的原因是,我儿子在递这本书给我的同时,也递过了一本笔记本,要求与我笔谈:MM,既然你说了我们缺少沟通,好吧,那我们就开始来“沟通”吧,我想问你几个问题,不准生气;你也可以问我,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可以问。
儿子正在准备高考,周末从学校回到家里,总是十分疲惫、沉默寡言的模样,除了还照常去补习,其余在家的时间总是显得百无聊赖,懒洋洋的,拿着电视机遥控一会看这个,一会看那个频道。作为过来人,曾经历过令人窒息的担忧和再三单调地重复地复习的高考过程,我明白他也许是压力太大,需要放松和透透气,我应该给他慈爱,给他关怀,让他减轻压力,以便轻装上阵,愉快地参加高考。但是,作为一个处于现今残酷的教育制度环境下,心中焦虑万分,企图与孩子感同身受的母亲,似乎又觉得目前的情景不是自己所期待的。也许应该是那样的情景吧:儿子正在悬梁刺股,日夜冲刺,作为母亲,我准备着可口的点心,蹑手蹑脚地来到儿子身边,劝他要注意劳逸结合,还是休息一会吧(顺便爱抚一下儿子的脑袋)。那样的话,是否自己就更有成就感,心里更踏实一些呢?
看着郁郁寡欢的儿子,心里空落落的,忐忑不安,老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才更像一个尽职的母亲。可是,当我小心翼翼地准备“关心”儿子的时候,儿子说,谈什么都可以,谈学习免开尊口,因为“在学校已经够累了,还要跟你一一汇报?你就行行好让我一个人静一静行不行?”可是,除了学习,以及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我已经想不出自己还想知道什么?难道我还需要问他,你在学校里吃什么?几点睡?顿时语塞,犹如技穷的黔驴一般。
安德烈说,妈妈,你跟我说话的语气与方式,还是把我当成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二十一岁的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与”。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你并不明白,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是的,我相信这是大多数安德烈这个年纪的孩子的心声,他们渴望独立,他们知道父母爱他,可是,并不喜欢你“太爱”他,他们觉得这种“爱”令他们透不过气来。台湾另一位知名作家吴淡如说过,对于17、8岁的孩子来说,你这个时候的任何关心和关怀,在他来说都是唠叨,烦不胜烦。
有一次,我抗议说,你回到家里的时候太沉默了,在学校的时候想必和同学那是有说有笑的吧,你难道不想和等待了你一周的MM谈点什么吗?我儿子直截了当说,你想谈什么你就谈吧,可是我真不知道该主动跟你谈点什么?我感兴趣的(估计是恋爱什么的吧),我不敢跟你说,也不能跟你说;你感兴趣的,我又不想跟你谈。我尽量放低声调说,怎么会呢?你什么都可以跟我谈啊,我洗耳恭听的,不会责备你啊。差点就要对天发誓了。可是,儿子笑眯眯别有意味地瞄了我一眼,让我顿时觉得自己就像《小红帽》里的狼外婆一样,讪讪无言。
我儿子要求笔谈的第一封“信”中就开宗明义说,MM,我是非常非常地爱你,但是,我得承认,我并真正地不了解“你”,正如你并不真正了解“我”一样,在我们这个年纪的男孩子眼中,你(以及我的老师)这种年纪的女人简直太恐怖了。
不由苦笑。已经不记得我们19岁时的真实感受,但翻开当时的日记本,通篇都是嫉世愤俗的情绪,所以,也许应该理解儿子此时的感受,尽管并不令人那么愉快。已经不记得当时对母亲是什么感情?大概也是敬而远之吧,因为怕随时被父母责备求全,所以干脆逃得远远的,让自己不要时时落在严厉的母亲的视线内。所幸的是当时家里孩子较多,母亲基本上没空一一顾及孩子的心理状况,能管吃饱管住好就已经相当不错了。因此,我们那时候比儿子幸运多了,因为“心灵”自由!所以倒没觉得母亲是“恐怖”的。
翻到书本的最后一页,发现儿子竟在上面写了读后感:看完这本书,心中五味杂陈;在宣誓我们已成年的权利时,应当如何顾虑或照顾父母的情绪?是的,我们已成年了,但同时,我们必须学会照顾周围人的情绪;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或许,孔夫子可以替我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社会中那种沉重的人际关系总是让我透不过气来,我总想抛开一一切,但现实决定了我不可以。那,我能怎么样呢?安德烈或许给了我很好的启示:在面对不同的价值观、社会性或人生状态(等问题的时候),应当大声地、清楚地说出自己的要求、希望。这就是我从这本书中所了解到的。
是的,孩子,没有人是你肚里的蛔虫,当你有了诉求,就应该大声地说出来。这就是“沟通”!
于是,我也题了留言:我也于今晚读完了这本书,儿子向我推荐的。应该感谢这本书,它让我明白:我的儿子,那个头发向天朝着,两道浓眉像泼墨似的、嘴边小胡子越来越浓密的年轻人,终于真正“成人”了!他渴望成为一个别人的“别人”!作为母亲,仍然用原来的“爱”来爱他,已经不可以了。感谢上帝!让我及时看到这本书,它打开了儿子的心扉,有限度地向我开放,看在我应他的要求帮他订到这本书的份上,他建议我们也开始笔谈!笔谈就笔谈,谁怕谁啊(笑)!就让我从此开始慢慢地品读这个想成为别人的“别人”。也许,我们的“年轻”已经过去得太久,是该“复习”一下了。
真希望这本书能从此开始了我与儿子的沟通,尽量有效的!如同龙应台和她的儿子一般,可以放开胸怀像朋友一样畅谈人生、社会和理想,分享自己同年龄时候的故事,彼此真正地“认识”对方。尽管孩子理直气壮,咄咄逼人,他们觉得自己比上一辈人要复杂和深刻得多,父母的经验不一定适合他们,但他们愿意了解父母的过往,愿意把心扉向父母敞开,已经够令父母“受宠若惊”了;而母亲却是小心翼翼的,唯恐一不小心就扯断了这根细长而脆弱的线,因此且战且退,企图“以爱服人”。
我想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尽管他们也许觉得自己有多么高明,多么能干,但他们还是宁愿自己的孩子比自己高明得多,将来比自己更有出息。
谨此向天下的父母,已经遇到“代沟”问题或终将碰到“沟通”堵塞问题的父母推荐这本书,建议你们也好好地读读这本书,从书中看到自己和孩子的影子,从中得到某些启发。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二)
这几天,我读了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亲爱的安德烈》是由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三十六封书信组成,中间穿插了一些读者的来信,还有她另一个儿子菲利普之间的信。龙应台因为与儿子几年未见,再相见时,两人已从亲密变得陌生。为了拉近两人的距离,龙妈妈提议两人通信,于是这本书便诞生了。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讲的是一个母亲与自己儿子的不同的交往方式,是一个母亲对于已经成年的孩子渐行渐远的那份不安,那种迫切想要沟通与了解的心情。这种沟通方式使他们母子更好的了解彼此,就像安德烈在信中说的“我跟我的母亲,有了连结,而我同时意识到,这是大部分的人一生都不会得到的份,我却有了。我在想:假使我们三年前没开始做这件事,我们大概就会和绝大多数的人一样只是继续过日子,继续重复那每天不痛不养的问候:吃了吗──嗯,功课做了吗──嗯,没和弟弟吵架吧──没,不缺钱用吧──嗯……三年,真的不短。”
但我从他们的书信中看到的还有认识问题:不同的生活背景下人们的认识、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很大的差异。在这本书中,大多数书信都是母子两人在同一问题上的不同看法,从自己的十八岁、民族信仰、价值观、社会道德、对社会的“左”“右”看法到文化生活、问题意识再到世界观、人生观,他们母子俩都存在很大的差距。不同年代的教育和经历反映出来了不同的理念。
龙应台生活在一个封闭的海边的渔村里,十八岁那年她还不知道什么叫高速公路、不知道什么叫下水道、没有进过音乐厅或美术馆、不知道垃圾是要处理的……她的十八岁是一九六九、一九七零年的台湾。而安德烈的十八岁,网络让他们拥有广泛的知识,社会富裕使他们习惯物质的追求和享受,艺术和美的熏陶、唾手可得。十八岁的他们会在一起讨论社会问题、文学问题,他们生活的城市里,有自己的音乐厅、图书馆、美术馆、画廊、报纸、游泳池,自己的艺术节、音乐节、电影节……他是生长于德国的青年,除了身上尚流淌着来自于母亲的中国血统,其他方面已经很难和中国扯上什么联系了。这样不同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有了不同的认识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龙应台那一代人,他们心有太多的不信任,太多的不屑,太多的不赞成,对于我们的所谓国家,尤其是一些自称代表国家的人。而生活在德国的安德烈,因为历史的原因,在他们这一代人身上,真的很少受爱国宣传的影响,逃避“国家”这个东西。安德烈作为交换生来到香港,他认为香港没有文化就因为香港没有可以让人坐下来静静地聊天的咖啡馆,酒吧跟咖啡馆,在欧洲,其实就是小区文化,他认为香港人永远在赶时间;而在龙应台却不这样觉得,他认为香港是有文化的。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得到的结论也是不一样的。
他们母子俩在很多方面都有分歧、代沟,他们彼此有不同的思想。龙应台给他的儿子足够的自由,他们可以在同一个问题上各抒己见,没有对错,他们相互尊重对方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龙应台不像是安德烈的母亲,她更像是安德烈的朋友,一个愿意聆听的朋友,在她眼里安德烈是一个自由的人,是她生命中相遇的“另一个人”,她无权强令他做什么。龙应台这样的态度是的她的儿子可以肆无忌惮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她也因此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儿子的想法、人生观和价值观。安德烈在一封信中写到“是不是所有毕业的人都会感到一种慢温温的留恋和不舍?我要离开了,离开这个我生活了一辈子的小镇我的“家”。我开始想,我的“家”,究竟是什么呢?最重要的不是父母,是我的朋友。”龙应台不但没有怪他,反而很理解他,回想起自己的经历,她说:“我很欢喜你心中有一个小镇,在你驶向大海远走高飞之前。”这种宽容、这种理解是的他彼此了解的更深,更安慰了迷茫中的安德烈,给了他正确的指引方向。
安德烈是个幸运的人,它是一个自由人,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虽然自由是每个人的权利,但在母亲面前,我还是觉得安德的自由要得益于他的母亲,她不像其他的母亲给孩子制定了太多的不允许,在她眼里,孩子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做母亲的无权干涉只能引导。而当安德烈失落的时候,她会安慰他,鼓励他。然而安德烈却不觉得他很幸运,他对他的母亲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不同的成长和生活背景使得龙应台和她的儿子有着不同的国家和教育背景,他们对世界有着不同的认识,对人生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存在着代沟。龙应台用书信的方式了解儿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放下作为长辈的架子,以一个朋友的方式与儿子交换彼此的想法,没有批判、没有责怪,更多的只是理解和反驳,还有安慰。
我不知道外国的父母是怎么教育他们的子女的,但成长生长在中国,我只知道这是我们一般的中国父母不能做到的。我希望中国的父母与孩子之间都能够认识距离、彼此沟通,要知道:一切平等的对话必须建立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之上。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三)
读了《亲爱的安德烈》这一本书,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振聋发聩的彻悟,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正是读了这本书让我更深刻的理解了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种种问题,甚至是与父母的一些矛盾。读了这本书让我能够完全抽离出来,能够更客观地看待这些成长问题。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龙应台那个年代的贫穷,那样的生活,那样的环境,那样的落后,就像我们现在父母以前的生活,是我无法想象的。也许,我和安德烈是同一代,这是另一个时代,一个新新的时代,这个是一个懂得快乐,玩耍和音乐的时代。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有自己的伟大理想。与龙应台那一代截然不同。当人们的生活,文化随着时间逐渐提高时,往往会丢弃一些原始的东西,被金钱所束缚而变得残忍。而那被丢弃的东西,正是龙应台那时所普遍拥有的单纯与互助。现在的人们,在利益的诱惑下,友谊、亲情变得一文不值,而身为现代人的我们,又是否看清什么呢?还是在享受着贩卖心灵后得到的物质呢?也许,我们能期望某一天在我们享受物质时,回头想想逝去的心灵。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里面收入的是龙应台和安德烈的三十多封书信,说实话,里面涉及到政治的内容,我读不太懂,但我感动的是一个母亲对于已经成年的孩子渐行渐远的那份不安,那种迫切想要沟通与了解的心情。对于母亲,儿子有着太多的不认同,大到世界观、价值观、生活态度,小到穿着打扮。我们常常会厌烦父母,甚至会对父母发脾气,就像我们常说的“代沟”,对于父母的约束,我也会经常受不了。虽然我知道他们因为爱我才那样做,可是我有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我想去闯,去荡,哪怕是跌倒,受伤也是自愿的。但就在我刚踏出家门的时候,我的父母可能就会对我说“不”,也许,这就是孩子与父母的代沟。怎样消除这样一种隔阂?怎样消除这些代沟?龙应台的选择是,一方面坚守自己的阵地,一方面主动出击,通过书信与安德烈讨论问题、交流认识,寻求有效的沟通。
书中也提到了在人际关系方面,在权威的世界里,人际关系仿佛显得很重要,它可以将你从山峰摔到低谷,也许会让你一炮而红,所以,掌握好人际关系很重要。对每一个人都露出微笑,面对那样的“英语老师”我们大不用消极的方式去反抗,我们可以与那样的权威坐下来沟通,解决好所在问题,而不是将那无谓的反抗化作让自己受伤的一把剑。音乐,对于像我们这一代来说是爱好,是享受,是幸福。我每天总会抽出大部分的时间去听音乐,甚至写这篇读后感时也是听着音乐。歌曲的每个音符都会带动我的快乐或悲伤,从而引出我心底美好的回忆,带来许多感动与幸福。(www.bbrshu.com)此外,对于歌词,我会因一首歌的歌词而喜欢那首歌。我认为歌词是一首歌曲的灵魂,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你将来想做什么?这个问题可能对每个人来说都曾经问过自己。我不知道我将来会做什么,又有多大的成就与名誉。我也不知道我父母对我的期望有多大,是要挣多少钱还是只要快乐就好。无论怎样,我只知道父母现在的辛苦是为了我的幸福。我必须努力地去学习,以后再用心工作,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好好生活,活出我的自信,活出我的快乐,活出我的幸福。因为这样,父母才能幸福。其实,将来做什么不重要。只要活出你的精彩,你的快乐,回报父母,就够了。失败,对于失败我也曾经感到茫然,我也曾经经历失败,我也曾经感到绝望而不知所措。在人生竞争的跑道上,我同样因跑得不够快被淘汰,面对胜利者的嘲笑,我只有哭。当我和我的眼泪度过一整晚后,我才知道,没有人会怜惜你的眼泪,没有人会帮你。所以,只有靠自己,坚强的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勤勤恳恳的努力学习,在人生的跑道上留下一抹胜利的微笑。面对困难,我也不再哭泣,我会付出努力去克服,就算失败,我也是成功的,因为我努力过,我不后悔。衰老,虽然现在对于我而言还是一件漫长的事,但是我也能察觉到它的存在。当我身边的人一天一天衰老,变得满脸是皱纹,褐斑,甚至死亡时,我对衰老的看法不是恐惧也不是可怕,则是同安德烈原先想的那样,很优雅,很休闲。我可以舒适的坐在阳台上回想自己的人生,回想过去。尽管我自己快走完人生的道路,我也会坦然面对。尽管我身体不行了,我也不去在乎。尽管我可能快忘了所有的事,我也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衰老,不是我该惧怕的,也不是大家所惧怕的。老人,会有儿童般的童真;老人,会有属于自己的世界;老人,会回想曾经拥有的幸福。想象人生是一场游戏,而老年则是游戏后的喜悦。
人的一生会面临很多,困难、挫折、成功、失败等等,当你经历过这些之后,收获的不仅仅是经验,更多的是成长,就是因为这些成长,我们的人生甚至是我们的生命才会更加的五彩缤纷!生命因成长而美丽。
BBR书网(bbrshu.com)非常感谢大家于百忙中抽时间阅读这篇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