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我们收集整理的最新碗花糕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碗花糕读后感(一)
记忆是用来珍藏的,用来回味的,用来调色的。而每一份回忆都有它独特的地方,哪怕是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回忆,都有值得我们回味的价值。
《碗花糕》中,作者零散地记叙了小时候的趣事,同时也通过这一件件零散的事情,把“嫂嫂”这一形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看完文章,我就想起我的童年,童年中美好的部分,让我感觉到过去的顽皮无伤大雅,甚至是童年时光的结晶。现在在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人在抱怨自己的童年如何之难受,如何之痛苦。只不过是他们被生活所迫,思想悲观而已,在我看来,大部分人的童年应该都像《碗花糕》中作者的童年吧?我们可以试着把那些我们认为悲伤的记忆,学着作者用平淡而独特的笔调写出来,这是如此之美好的一份回忆,不要让积累已久的悲观掩盖了童年时光的光芒。
那些处于困难的人,那些认为自己一无所有的人,那些意图寻死的人,我建议他(她)们看一下《碗花糕》,可能你会发觉,有某些平凡却美好的回忆在你的脑海中被苦恼的黑暗遮蔽,拨开那黑暗,你可能会发现原来自己并不是一无所有,世界仍然美好,世界、你的记忆仍然属于你。
碗花糕读后感(二)
《碗花糕》中嫂嫂的身上,体现的是千千万万典型东方女性一脉相传的优秀品质。可以说,嫂嫂是其中一个杰出代表,也可能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缩影。或许她们并没有很高的文化知识水平,也或许她们并不大通晓职场上的礼尚往来、人情世故。与那些光鲜时尚、明艳照人的职业女性、交际花相比,她们没有宝马香车,没有衣香鬓影,甚至她们中的部分还在极度贫困线上挣扎。但是,在我看来,她们毫不逊色,风日里长养的黝黑色皮肤,与那些浓妆淡抹相比,更坦率,更真诚,更具动人的魅力。高尔基曾经说:“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一时,内在美才能经久不衰。”毕淑敏说:“美丽的女人经得起时间的推敲。时间不是美丽的敌人,而只是美丽的代言人。它让美丽在不同的时刻呈现不同的状态,从单纯走向深邃。”东方女性就具有了这样一件女人永恒的化妆品——美丽的心灵。她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深重而浓厚的家庭观念似乎与生俱来地笼罩着她们,让她们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束缚”在两点一线的乡村生活里,执着地守候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传统东方女性,一群美丽的女性,世世代代演绎着顽强执着,积极乐观,勤劳无私的本色,美丽的心灵,穿透时光的阻隔,闪耀永恒的魅力。美丽的女性,美丽的心灵,美得动人,美得深邃,美得令人心醉。
上文是在别人博客上看到的一段感悟。刚刚学完《碗花糕》感觉这段话写的非常好!
碗花糕读后感(三)
文/曾浩
读王充闾先生的散文《碗花糕》,就仿佛是在与一位长者进行着面对面、心贴心地交谈。
《碗花糕》述说的故事,发生在很久远的年代,有半个世纪了吧?因为已经“进入退休行列”的作者,那时还是一个孩子。
《碗花糕》记载的故事,发生在“山高皇帝远”、“很偏僻”的一个“屯子”里,那儿是作者的故乡。
故事发生在童年时代的故乡,顿时让我想起了著名散文家贾宝泉先生的一篇随笔散文,他称“童年和故乡”是作家的“零公里处”。那就让我们跟着《碗花糕》的作者,从“零公里处”出发,领会“盛在浅花瓷碗里”的《碗花糕》,品味由此而演绎出来的人间真情,感悟由《碗花糕》揭示出来的做人真谛吧!
在那久远的年代里,“我”整日地跟在“比母”的嫂子身边,“但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嫂嫂蒸的‘碗花糕’。”星移斗转,今天作者把这《碗花糕》呈在我们面前,依然是“又香又甜,外喧里嫩”,依然是用“浅花瓷碗盛着”,洋溢出来的是无尽乡情、亲情和友情。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作者深情的双眼中充盈着幸福的泪水,透过晨曦中的水泥森林,遥望着久别的故乡,品味着久违的“碗花糕”的芳香。表情是那样的凝重,情感是那样的真诚,把我们每一个读者带进了只属于自己的“零公里处”。
我的故乡在辽北的北方。记忆里,故乡的冬天大雪封山,大雪封河,大雪封路,大雪封门,大雪将能封上的统统封上了。在外婆家的土炕上,我们四、五个般般大的孩子,依偎在外婆的怀里,守着眨眼的“黑瞎子”(当时乡下取暖用的,俗称“火盆”)听外婆讲大山里的故事。
“那大山里呵,有一个美丽的仙女……”
“那大山里呵,有一个孤独的白胡子老头……”
“那大山里呵,有一个面孔狰狞的魔鬼……”
大山里有那么多故事,经外婆说出来后,美丽的更美丽了,丑陋的也变得美丽了。竟管“那魔鬼眨动的眼睛,就像“黑瞎子”里闪耀的炭火,”,吓得我们只顾往外婆怀里钻,“黑瞎子”被我们踹出好远好远,我们还是瞪大双眼,逼着外婆往下讲。今天,我们到了被孩子依偎的年龄,仍然不断地重复着当年外婆不断重复的故事。那样的故事、那样的记忆,那样的述说,无论如何也是忘不了、抹不掉的。比那“黑瞎子”还温暖,还火热,还亲切。
读了几遍《碗花糕》,使我想起自己的孩提时代和故乡里往事。这让我突然感到,散文和故乡、童年之所以联系得那么紧,皆缘于在那里耸立着一块“零公里”的界碑呵!故乡的真善,心灵的真善,情感的真善,亲人的真善都无须编造,无须雕塑,便可高山流水般地自然流露,跃然纸上,融合成一种美。这美是自然的、纯朴的,是美的真谛。《碗花糕》就是在真与善汇集的“屯子”里、在“嫂子”身上达到了美的极至,才得以征服众多读者的。当然,这里融合着作者本人所具有的真善的秉性、在日常生活中提炼美的功力、业已形成的独特创作风格以及创作过程中严肃认真的态度等等。
这便是《碗花糕》及其作者给我的一则启迪。
续读《碗花糕》之后省散文学会秘书长康启昌大姐等人的评介文章,才知道《碗花糕》的作者原本是一位“为官”者,且又“官居显赫”,着实让我震惊,推开读书笔记,伴孤灯凝眉禅思:今天,避开“显赫”不说,单讲“为官”,竟能有如此轻松的心境,谈何容易啊?据我所知,在当今社会的作家部落群里,“从政”人员确实不少,要不然也不会产生那么多反映官场事件的名篇和精品。但是,“为官”且又“显赫”的所知甚微,官场倾轧,宦海惊涛,逐利追禄,推过揽功,诸多复杂的关系演绎出来件件纷纭之事,足够他们目不暇接了,甚至还要不惜“个人时间”闭门思考,别说让人保持一种异样的心境进入创作,就是让你保持这种异样的心境赖以生存,能够在官途宦海中坐怀不乱,恐怕做到都是很难的。
复读数遍《碗花糕》,怎样也看不出、觉不到作者“为官”的任何蛛丝马迹来。体会到的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平平常常的人,他正在讲述一件完完全全、平平常常的事,抒发着一个平常的人对一件平常的事的一种平常的情感。这是每一个人都曾有过的情感,是几多人几番努力都没能写出来的那种并不陌生的情感。(www.bbrshu.com)作为《碗花糕》的作者,一位既从政也为官的“官居显赫”者,他做到了,这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让人从心里感到从容和自然。
追根溯源,我沿着评介文章所表示出作者“为官”的辙痕,寻觅到作者两句诗句,“埋头书丛怯迎送,未须奔走竟浮名。”“十年阔别浑无恙,宦况诗怀一样清。”才得以窥见作者向往自然、淡薄名利的轻松、洁净的内心世界和为官为文的做人准则,不由得顿生仰慕之情。居身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能够做到坦坦荡荡做人,清清白白做官,扎扎实实办事,已经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了,何谈保持一种轻松的心境呢?这一点,《碗花糕》的作者又是做到了。
自己虽不“为官”,却也算是一名“从政”者,虽然自律得一身坦荡、清白,却政无绩、文无为,平庸碌碌,枉得千八百元月薪,混到今天,已近知天命之年,与《碗花糕》的作者相比,岂止是“一大截子”的差距呢?我们都该回到“零公里”处,重新学习社会,讨教生活,梳理人生,复省自身,坦荡做人才是!
这便是《碗花糕》及其作者给我的另则启迪。
《碗花糕》让我感悟到如何从文,如何做人,不失为一篇激励自己、得益于后人的精品,它实现了文学作品的作用和意义,我真心地感激《碗花糕》和为师、为友的作者王充闾先生。
BBR书网(bbrshu.com)非常感谢大家于百忙中抽时间阅读这篇碗花糕读后感。